网站支持IPv6
四川省乡村振兴局logo

脱贫攻坚简报2020年第95期

日期:2020-12-24 来源: 政策法规处
分享到:

做强扶贫产业创新利益联结

——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夹江新路

近年来,乐山市夹江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兴旺”的重要指示精神,发挥该县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做强扶贫产业,把茶产业作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第一产业。依托30万亩绿色茶叶产业基地,着力推进茶园变公园,大力提升美丽乡村成色;创新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群众融入扶贫产业,最大限度分享扶贫产业发展实惠;积极探索多种途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筑牢乡村振兴基础。目前,贫困群众种茶家庭4000余户,占总贫困群众的88%,人均面积1.1亩,人均茶收入5800元。全县475913126人贫困群众已实现高质量脱贫,开启了夹江县乡村振兴新征程。

一、做大规模效应,特色产业由扶贫向振兴升级

一是加强规划设计。为避免与邻近的峨眉山、名山茶产业的直接竞争,该县坚持错位发展,明确打造“全国绿茶出口第一县”的定位,实施“3511”工程,即到2022年,力争全县实现茶园面积稳定突破30万亩,茶叶产量达5万吨(其中加工出口绿茶原料3万吨),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税收达到1亿元。今年,已建成茶叶基地30万亩,加工能力超过5万吨,茶叶收入7000/亩以上,茶产业综合收入预计超过70亿元,成为全县第二大支柱产业,获“中国绿茶出口发展第一县”荣誉。二是强化要素支撑。在土地上,鲜明提出“农民下山,土地流转;带动城镇化,促进工业化”的思路,土地流转占耕地的52%,催生茶叶种植大户、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500余家。严格落实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凡是符合环保、规范生产经营等标准的,以建设用地报批使用,并列为扶贫产业车间,给予用地方面的支持。在资金上,引进四川农担公司,以增量思维创新探索现代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的方法路径,搭建“政银企保农”四方合作平台,为各类茶企放贷款4.81亿元,规模居全省区县第1位。三是延伸产业链条。坚持春茶高端、夏秋茶精制出口“两条腿”的加工导向,在工业园区重点培育茶叶加工企业,在茶产业产区培育标准化初加工企业,着力提升加工率和附加值。目前,培育茶企300家,加工能力达到5万吨,其中,洪椿、百岳茶业建成两条全球最大的出口绿茶生产线。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重点打造“青衣江茶”区域公共品牌,支持天福、绿山针、千里云等茶企争创企业品牌。目前,已培育省级、市级著名茶叶品牌4个、茶叶“三品一标”6个,“青衣江茶”远销“一带一路”国家。

二、做美茶叶基地,农村面貌由凌乱向美丽升级

一是升级基础设施。将脱贫攻坚、争创“宜居四川 美丽乡村”先进县、全域“创国卫”、推进乡村振兴等各项工作一体谋划、一体实施,累计投入扶贫领域资金30余亿元,建成青衣水厂、夹木路、污水处理厂等一大批基础设施,95个村均实现“五有”目标(有集体经济、有硬化路、有卫生室、有文化室、有通信网络)。30万亩茶叶基地得以实现整体提升,建成省级出口茶示范基地18万亩,成为全省茶叶机采工程最为突出成效最为显著的示范基地。二是推广循环种植。坚持推进以市场需求导向为主的茶叶供给侧改革,为市场提供绿色安全产品,实施茶叶种植全过程绿色防控,推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茶产品检测合格率达100%。推行茶—林—果”“畜—沼—茶等立体循环种植模式,降低园区种植、养殖生产成本,种养循环覆盖面达95%,亩均减少成本120元。该项获评全国绿色防控示范县,新场镇建成国家卫生乡镇。三是建设公园基地。紧紧抓住茶产业与食品加工业、旅游业等其他产业关联性强的特点,积极推动茶产业“接二连三”,一二三产联动发展,推动“卖茶叶”向“卖健康”“卖风景”“卖绿色”转变。打造天福茶园4A级旅游景区、华青省级农业主题公园、绿山针茶叶体验基地等旅游观光点,推出研学游、体验游路线,入选茶博会十条茶之旅精品路线,年吸引游客100万人次以上。

三、做好利益联结,群众收入从单一向多元升级

一是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园区+群众”模式。实施“一村一园区”工程,建成特色扶贫产业园23个,其中茶叶为主导的园区15个,建立大户引导、合作社帮扶、土地流转、转移就业、入股分红等利益链接机制,让3000余户贫困户从中受益、享受分红。二是实行“公益岗位+扶贫车间”模式。鼓励企业创办就业扶贫车间,建成就业扶贫车间8个,吸纳92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因地制宜设立农村公益性岗位360个,今年累计安置贫困群众355人,发放岗位补贴74万元。开展疫情难挡春风暖,专车送我去上班行动,开通专车920台次,点对点”“一站式帮助194名贫困户完成外出就业。目前,该县贫困人口5017人实现转移务工,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2万元以上。三是实行“挂靠经营+保底分红”模式。针对无劳动力的贫困群众,创新发展和应用产业扶持基金政策,按照统一管理、集中使用的原则,鼓励各村党组织通过自主培育产业、入股产业园等模式,帮助经营贫困群众的各项产业。目前,全县成立了400万元产业扶持基金,贫困户入股分红达到268户。四是实行“党组织引导+计分管理”模式。建立扶贫收益差异化分配方式,鼓励多劳多得。把贫困户主动创收、思想道德品质、卫生环境、对帮扶政策了解程度等进行量化评分,实际得分除以100再乘以园区收益基数为贫困户的分红收益所得,实行积分管理挂钩收益,加强了对贫困户的管理,帮助群众思路观念的转变。实施贫困群众家庭奋进计划,对“新发展种植养殖业”“务工增收”等自立自强行为和“孝老敬老”善举进行正向激励,脱贫攻坚以来共发放奖励金110万元,覆盖贫困户621户。

四、做优经营机制,集体经济从弱小向壮大升级

一是争取专项支持。在全省率先实施村建制和村(居)民小组调整改革,推进党支部建在小组上,完成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和集体经济负责人“一肩挑”。积极向上争取,累计12个村获得省上集体经济扶持资金1200万元,专项用于发展产业园区、推进“三块地”改革、兴办农家乐等发展集体经济模式。二是扩大入股分红。用好村建制和村(居)民小组调整改革后闲置的各种资产,通过资金入股、产业入股、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村集体经济组织同产业园、企业等展开合作,确保村集体资产增值保值。三是支持自主经营。全覆盖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建成“三资”管理平台,将各项村级资产全覆盖纳入互联网规范管理。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市场需求和发展实际,积极筹办苦笋加工厂、葡萄技术服务中心等企业,获得村集体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