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四川省乡村振兴局logo

乡村振兴简报2021年第8期

日期:2021-11-09 来源: 政策法规处
分享到:

浙川产业再聚力嘉宜合作谱新篇

近年来,浙江省嘉兴市、四川省宜宾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的重要指示精神,着力强化产业协作在东西部协作中的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共同谋划在屏山县建设浙川纺织产业协作示范园。2017年以来,园区累计引进纺织企业35家、总投资275亿元,预期产值410亿元,初步构筑起纺纱、纺线、织布、服装全产业链产业集群。园区吸纳就业 5200 人,其中脱贫人口 1040 余人、移民人口 1200 余人。

一、“市场配置+优势互补”统筹助推,破解“建什么”

紧紧把握产业转移大趋势、依托东西部协作大战略,既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各类企业在产业转移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又注重发挥东西优势,加强规划统筹,引导转移产业向园区集中。一是把准大势。深入开展产业论证和考察,形成基本判断,即:纺织产业空间大、东纺西移成必然、进入升级换代期,依托宜宾丝丽雅原料优势、向家坝电站“留存电”特殊电价优势和人力成本优势,屏山县发展生物基特色纺织大有可为。二是定准方位。屏山县深入分析自身发展需求,定位打造纺织产业要素成本洼地、产业配套高地和人力资源富地。同时,通过设立纺织产业园区,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流,有效改进农村劳动力输转方式。三是找准支点。在充分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基于对纺织产业发展趋势的共同研判,20171月浙川两省主要领导商定在屏山县共建“浙川纺织产业扶贫协作示范园”,打造西南最大生物基纺织特色产业基地。

二、“绘好蓝图+栽好梧桐”协同并进,破解“怎么建”

坚持东西部共同谋划,系统科学编制规划,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产业集聚。一是协同做优规划。东部派出住建、规划骨干力量,驻点协助示范园高起点规划,在石盘工业园区2.5平方公里园区规划基础上,新增王场产业园区2平方公里弹性用地和5平方公里建设用地,拓展发展空间。二是协同做强保障。采取直投、PPP 模式、引进社会资本方整体开发等方式,投入资金近30亿元,完善“五通一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货运码头、道路管网、综合服务体等配套设施。三是协同做精管理。借鉴东部园区的成熟管理经验,采取“管委会+公司”方式运行。设立 3000 万元扶贫协作基金池,支持园区管理服务及脱贫户在园区公益性岗位就业。嘉兴选派15名干部蹲点园区开展管理服务工作,屏山选派42名干部到东部产业园区、经济部门挂职学习。

三、“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蝶变跃升,破解“怎么转”

积极抢抓东部“腾笼换鸟”、纺织产业向西部转移输出机遇,引导东部企业通过技术升级、设备更新、工艺换代,做到“在转移中升级”,实现“凤凰涅槃”。一是入园有标准。将浙江“标准地”制度融入园区项目招引中,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设置科学合理、动态调整的投资标准、产出标准、节能标准指标,严把项目准入关,明确“亩均税收15万元”“技术设备领先”两条底线,将有限的土地资源流向高质量项目。二是招商要选资。实施“驻点重点招商+联合组队招商+龙头示范招商”复合模式,紧盯行业龙头企业以强招强,以优促优。通过招商,签约企业平均投资规模超5亿元,且95%的企业采用了国际国内先进设备,平均利润率达12%以上,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倍。产能全部实现后,将建成全国最大的涡流纺、缝纫线、机织用包覆纱和织布4个生产企业。三是转移需协同。充分对接东部广阔的市场和销售网络,构建“东部企业+西部资源”“东部市场+西部产品”“东部总部+西部基地”“东部研发+西部制造”的协同智造新模式,依托东部销售市场“借船出海”,消解入园企业生产原料和产品销售担忧,同步助力东部优化产业结构。

四、“政策礼包+服务品牌”双管齐下,破解“怎么稳”

聚焦信贷支持、用地审批等方面,出台各类优惠政策“大礼包”,打造“店小二”“保姆式”等服务品牌,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营商环境。一是强化政策保障。研究制定加快工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意见,在用地、用工等方面落实保障。如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用地项目予以优先保障;新建生产厂房3层以上按600/平方米补贴;招录屏山籍职工,给予稳岗补贴。注重放大政策叠加效应,嘉兴市对浙江入园企业的支持政策承诺兑现“背书”,宜宾市每年设立不少于8000万元的工业发展专项基金,确保优惠政策持续兑现。二是优化政务服务。借鉴浙江“放管服”改革、“最多跑一次”政务服务改革经验,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服务,建立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和投诉快速反应机制。实行“1+1+1”专员制服务,1个项目1个县领导牵头、1个工作班子协调落实、1名项目专员全程服务。积极推动“政企银”合作,设立政担业务风险金2000万元。三是细化配套服务。以工业社区建设理念,打造服务站、互动园、孵化园、关爱园、倾诉园“一站四园”,推动“园区+社区”双区联动发展。投资2.8亿元,一体打造占地面积 4.7万平方米的“红纺中心”,涵盖企业服务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员工宿舍食堂及文体活动中心等,满足5000 名企业工人同时入住。

五、“强链补链+数字赋能”两翼齐飞,破解“怎么强”

注重发挥园区已有重点产业、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吸引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通过数字赋能、创新协同,促进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一是产业强链补链。突出龙头引领、示范带动,实行产业链“链长制”,助推全产业集群壮大。以产业链中游的纱线织造为产业承接起点,引进7家纺纱龙头企业。聚焦纤维、织布、服装等产业延链条,引进织布、制衣上下游企业6家。紧盯补链构建生态圈,打造“浙川屏山·平湖时尚产业园”“秀水屏山协同智造产业园”等“园中园”,全力引进家纺、轻纺、高端制衣等企业。二是创新引领驱动。在全市率先建立实体化运作的科创中心,园区80%企业建立产品实验室,开发新产品500余个,申请专利29项。园区已有高新技术企业5家,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三是园区智慧管理。投入1200万元建设“智慧园区”,以“未来工厂”建设为抓手,运用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5G技术,搭建纺织智慧园区平台,全力推进园区智慧化管理。积极引导天之华、致景科技等龙头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建设一批绿色智能化工厂,实施一批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逐步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控制系统智慧化、在线监测信息化、制造过程绿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