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四川省乡村振兴局logo

乡村振兴简报2022年第78期

日期:2022-11-15 来源: 政策法规处
分享到:

按:过渡期以来,宣汉县鸭池村紧盯“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目标,抓实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扭住产业和就业关键要素,坚持“依山靠地、变废为宝”的发展思路,积极建设稻鱼综合种养示范区,在农旅融合上做文章,在联农带农上趟深水,成功探索出一条适合盆周山区“巩固脱贫成果、带动乡村振兴新路径,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西南地区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村的战略研究”重大项目组先后3次赴该村调研,总结其有效做法。现将鸭池村典型案例印发各地,供学习借鉴。

稻花香里说丰年
——宣汉县鸭池村大力巩固脱贫成果 打造盆周山区
乡村振兴新样板

鸭池村位于达州市宣汉县胡家镇西部,属于盆周山区深丘地形地貌,幅员17.8平方公里,距县城30余公里,辖12个村民小组1238户4951人,外出务工2305人,现有耕地5806亩,以山地梯田为主,在四川乃至西南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性;其由原鸭池村、荷池村、峰沟村三个村合并而成,其中峰沟村于2020年退出贫困村序列,面临山区农村普遍存在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主导产业不突出等“老大难”问题。近年来,鸭池村聚焦“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目标,“稻田”质效下功夫、在农旅融合上做文章、在联农带农上趟深水,走出了一条适合盆周山区“巩固脱贫成果、带动乡村振兴新路径

一、具体做法

(一)“落地”政策让成果巩固,筑牢防返贫坚实堤坝。一是创新监测机制为脱贫对象“守底线”。建立防返贫风险推送、信息比对、信息共享和督查通报工作机制,推行村(社区)常职干部每天监测、乡镇工作专班每周监测、乡镇班子成员双周调度“112监测”模式,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存在返贫致贫风险“六类重点对象”实行全覆盖、高强度监测预警。充分发挥防返贫政策兜底作用,“六类重点对象”优先落实农村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兜底”政策,牢牢守住防返贫底线截至目前,全村落实享受低保186户207人、教育救助91人次,全员医保710人,无一人返贫致贫。二是创新土地利用为巩固成果“上保险”。立足土地资源丰富、盆周山区气候特点,始终扭住“向资源要资产”这一目标,创造利用土地,将以前的“以田定产”转变为“以产定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上,通过“1+9”改田方式(“1”是指用田的十分之一作为鱼沟,开展生态养鱼;“9”是指其余部分种植优质水稻),创新建立“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既提高水稻品质、保障了粮食安全,又增加了水产养殖等产业效益,亩均产出效益较传统水稻单作增加3000余元。三是创新利益联结为农户增收“延链条”。为破解农村劳动力匮乏、土地资源闲置问题,探索建立“137”土地托管统筹经营管理机制,强化利益联结,实现农户、合作社、村集体三赢局面。农户根据土地质量等级每年支付600—700元/亩的托管费,由村集体将土地生产经营权承包给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承诺每年保底生产800斤稻谷/亩,折钱返还农户保障基本收入。合作社总收益按“1:99”分配,即1%为村集体收入,剩余的99%农户和合作社再按3:7比例分成,使农户稳定增收、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逐步壮大,同时,村集体将所得收入用于乡村治理、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维护等方面,实现了产业发展与乡村建设互促互进。2021年,鸭池村发展稻渔产业3000亩,实现综合产值1440余万元,群众人均年收入1.86万元,合作社年纯收入达300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3.9万元。辐射带动了周边4个村(社区)、3811户15245人增收致富。

(二)“三式”推进让发展更高效,打造提升新生活品位。一是“相宜式”改造。鸭池村坚持“依山靠地、变废为宝”工作思路,不断探索实践“稻田养鱼”新模式,在不改变地形原貌基础上,经过多年实践,成功将可耕种田地打造出成方成块的“稻田养鱼”靓丽风景,调动广大村民特别是脱贫户、监测户参与发展种养项目增收致富,经济效益由原来的1200元/亩增长到现在的6600元/亩,直接带动47户脱贫户通过种养实现增收致富。二是“递进式”拓展。“稻田养鱼”试验示范成功后,立即在全村进行总结推广,特别注重立足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实际,重点聚焦留守青壮年、年迈弱劳动力、居家带娃妇女等特殊群体,通过“托管”“购买服务”等方式,切实解决因劳力不够、技术瓶颈等原因无法独立进行“稻田养鱼”问题。在此基础上,稳步推动多种经营项目进入、多种元素致富模式,先后引进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培育专业合作社4个、家庭农场8个、种植大户24户,直接带动35户脱贫户年均增收3000元。三是“井喷式”增长。按照“农业为本、农旅融合、多管齐下、立体发展”思路,通过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统筹开发设置乡村公益性岗位,支持鼓励脱贫户、监测户发展农家乐和到户产业,安排参与专合社、家庭农场事务管理或务工,组织开展青壮年外出务工就业服务,全面带动脱贫户、监测户实现更高水平的增收致富。2021年,鸭池村197户脱贫户711人年人均收入由11660元增长到13400元,真正实现全面发力、全面致富。

(三)“三条途径”让增收更稳定,共同携手迈进新征程。一是基础投入撬动。大力推进“长藤结瓜”(以产业路为“藤”,串联山区分散的土地“瓜”)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累计投入资金6520万元,建成“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稳产高产”的稻渔综合种养高标准农田3000亩,同步建成产业道路23公里、山坪塘15口、小Ⅱ型水库1座、蓄水池6口、渠系15公里等基础配套设施,构建起“田成型、路相通、渠相连”的山区田块新格局,灌溉面积实现全覆盖,特别是在今年严重高温干旱天气下,灌溉用水蓄水量仍保持在40%以上。大力推进宜机化作业,投入资金200余万元购置农机30余台,农业生产机械化率达100%,耕作时间比传统人工缩减了2倍。二是支柱产业带动。大力推行“统一供种、统一育苗、统一种植、统一防控、统一收购”的订单生产和统一品牌打造的“5+1”生产经营模式,村集体组织全程参与土地流转合同签订、土地托管标准统一、水稻有机认证等生产、销售、管理全过程统一使用“稻鱼香”等品牌进入市场,与龙头企业签订购销合同,实现农业生产“小农户”和“大市场”的“无缝链接”。目前,培育特色大米品牌3个,其中,“稻鱼香”“桂花香米”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A级认证。通过“5+1”统一生产经营模式,“稻渔+”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附加值实现大幅提升,大米价格由原来的2元/斤提升至8元/斤,稻鱼价格由原来的7元/斤提升至15元/斤,辐射带动脱贫户亩均增收800余元。三是农旅融合联动。充分利用鸭池生态观光园田成型、渠相通、路相连、阳光足、景色美等独特优势,全力打造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依托稻鱼种养核心区优势,建成云城寨公园、鸭池寺等旅游景观,建成“稻鱼香”等三星级农家乐和“鹿鸣山庄”休闲山庄,集中打造捕鱼体验、农事参与、记住乡愁、休闲娱乐、观光散心多维一体的旅游胜地,吸引大量游客来此参观、消费体验,成功培育“农业园区”带动“旅游景区”融合发展新的增长极。2021年,接待游客9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0余万元,带动80余户脱贫户、监测户户均增收3万元。

二、几点启示

(一)始终聚焦联农带农,为巩固脱贫成果“壮胆”。农业企业与“三农”工作唇齿相依,农业企业理应承担起联农带农、兴农富农的社会责任。鸭池村始终把联农带农,特别是带动脱贫户、监测户稳步增收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龙头企业投资金、投技术、投管理,农户土地流转、林权入股、利润分红等方式,实现农业产业与乡村发展互洽共生、互馈共赢,让广大农民真正拥有产业发展话语权,深度参与产业发展全过程,共享乡村振兴丰硕成果,让人民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二)始终聚焦提质增效,为融合快速发展“壮行”。一个地方的发展,既要充分考虑地域特点和资源优势,更要在要素保障、品牌包装、技术提升、延链发展、统筹整合上发力用力。鸭池村始终抓住提质增效这个关键,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服务指导,严格质量标准,加强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注重融合发展,尤其注重将土地资源综合利用和乡村旅游有机结合,推动各类资源要素跨界融合、集成集约,促进各类主体多元互动、合作共赢,共同推动了新型农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三)始终聚焦宜居宜业,为提高生活质量“壮色”。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广大群众对生活质量、文化向往、生态环保有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在广袤农村大力实施精神文明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近年来,鸭池村在老百姓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后,持续开展卫生习惯教育、移风易俗行动和文化体育活动,通过村规民约、模范带动、文化熏陶、积分管理、红黑榜示等方式,规范群众行为、提高群众意识、养成卫生习惯,特别按照“厕所卫生、房间整洁、庭院雅致、砌物整齐”标准,利用易地搬迁、危房改造等政策,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带动形成祥和富足、宜居宜业美丽新农村,全面增强脱贫户、监测户建设家园、共同富裕的自豪感和内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