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四川省乡村振兴局logo

乡村振兴简报2022年第85期

日期:2022-12-15 来源: 政策法规处
分享到:

“绵品出川”趟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今年以来,绵阳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创新实施“绵品出川”行动,通过培优特色农特产品、拓展向外推介路径、强化利益联结机制等方式,精心打造“绵品出川”产销对接新平台,走出一条以消费端引领带动生产端转型升级、助力脱贫群众增收致富、助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一、做优供给端,夯实绵品出川基础。一是壮大产品供应主体。引进培育铁骑力士、台沃科技、天虹丝绸等219个龙头企业,建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2个,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38家、家庭农场1856家。实施“一园一策”园区提升行动,建成三台县麦冬、涪城区蚕桑等5个省星级园区、23个市星级园区。务实开展校(院)地企合作,鼓励支持多方共建技术创新中心、种业基地等,已建成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8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5个,设立专家(院士)工作站36个。二是提升产品供应质量。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流程、绿色生产技术、全流程溯源管理,鼓励支持无公害农产品申报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认证,着力实现由“增产”向“提质”转型。截至目前,全市“两项改革”涉改乡镇建成主导产业标准化基地200.1万亩、畜禽标准化养殖场1200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11个、高标准农田398万亩是优选产品供应品牌。制定公用品牌运营管理标准,形成“市级+县级”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体系,积极探索“品牌+标准”“品牌+智慧”“品牌+旅游”多维路径,“绵州珍宝”“羌食荟”“文昌贡”“梓乡情”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相继启用并得到市场认可。深入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支持经营主体开展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和品牌打造,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达626个、地理标志农产品25个,“圣迪乐村”鸡蛋、“文昌添宝”蜜柚等8个农产品入选名优特新农产品名录,助力“绵”字号农产品取得销量和品牌声量双赢。

二、做宽销售端,丰富绵品出川路径。一是创新线下展销模式。打造以农副产品品牌培育、推广、展示为核心的“绵品出川”品牌展会,精选具有绵阳特色的名优产品、地标产品、有机绿色食品经营主体参展,推行“举办一场精品展、一场产销对接会,进驻连锁商超、批发市场、机关食堂、电商平台”工作模式,建立长效对接机制,全力推动绵阳农副产品走出去,实现“让世界爱上绵阳造”。截至目前,169家新型经营主体、980余个农副产品参与“绵品出川”厦门行、东莞行、苏州行、衢州行活动,实现签约项目113个、金额12.985亿元,绵阳名优特农产品深受东莞、厦门、苏州和衢州市民喜爱,销售现场多次补货。同步助力红原、壤塘等受扶地销售及签约农副产品140余万元。二是扩大线上直销网络。探索农副产品全网营销模式,指导支持新型农产品经营主体依托四川消费帮扶网、四川政采云平台、淘宝、京东等线上销售平台设立“绵”字号农产品特色馆、精品店,借助抖音直播、淘宝电商、微信小程序等移动端带货渠道,打造“时时在线”的产销对接平台,提升绵阳农副产品曝光度、品牌力、销售量。截至目前,全市现有农村电商经营主体4540个,建成村级电商服务网点1635个,全面覆盖所有建制乡村,超过60%的特色农产品实现线上销售。三是巩固传统帮销渠道。指导辖区各类市场主体积极申报使用“天府乡村”公益品牌,全面助力脱贫地区农产品销售。鼓励倡导各级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食堂、商超、干部职工等采购“天府乡村”、“832”平台农副产品,千方百计帮助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打开农产品销路。

三、做实效果端,彰显绵品出川效益。一是助力提升群众生产技能。以“绵品出川”行动为契机,组建专家技术团队127个、选派科技特派员147名,到县开展技术咨询、现场指导、实地培训等服务,帮助生产经营主体、农民群众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充分发挥农业专业人才积极作用,定期开展农业科普活动,倾力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生产技术水平。今年以来,各类科技服务力量共开展技能培训200余场,培训农民5.86万人次,直接服务3000余人次。二是助力建立联农带农机制。以“绵品出川”行动为抓手,带动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升级,让农户深度融入产业链利益链。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市场”“营销大户+订单+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大力推广投资入股、合作经营、资源开发、生产服务、务工就业等产业增收路径,探索形成“股权量化+复合经营”“代建代管+四方分成”等联农带农模式,帮助农户多渠道增收。三是助力群众务工就业增收。以“绵品出川”行动为牵引,对相关经营主体在项目安排、品牌塑造等方面给予支持,积极组织脱贫群众、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参与相关产业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引导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帮扶基地等优先吸纳脱贫群众、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就近务工。今年以来,全市“绵品出川”相关产业带动1.83万脱贫群众实现就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