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四川省乡村振兴局logo

乡村振兴简报2022年第33期

日期:2022-05-23 来源: 政策法规处
分享到:

持续巩固搬迁成效开启群众幸福生活

广元市朝天区大滩镇自然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位于自然村2组,占地74亩,始建于20174月,20185月底全面建成,搬迁安置农户47165人,其中脱贫户36121人,随迁户1144人。该安置点通过党建引领、助农增收、社区治理、暖心服务四大举措,有效促进安置点搬迁群众安居乐业,实现“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目标。

一、坚持党建引领,让搬迁群众有依靠。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建成占地面积4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配套文化室、卫生室、广播室、便民超市,为安置点群众提供党团组织关系转接、政策法律宣传咨询、群众来访接待、社保医保业务办理等功能,做到党组织活动有场所、党内生活有阵地。构建党群服务机制。建立了以搬迁群众需求为导向、与相关职能部门互联互通的服务机制,村党支部通过建立微信群、召开群众会、接待来访、入户走访等方式,听取和收集群众意见,汇总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需求点后及时向上级反馈,让党支部成为群众的坚强依靠。强化示范引领带动。建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大学生志愿服务队,深入安置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组织开展困难救助、纠纷化解、疫情防控等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志愿团队在安置点社会治理中的“润滑剂”作用,为促进安置点群众邻里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坚持助农增收,让搬迁群众有收入。建立“企业+劳务合作社+农户”模式。充分抓住中国铁路投资集团帮扶的契机,对困难群众进行定点劳务输出,目前全村已完成160余人的劳务输出,其中安置点群众26人,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安排自然村8名大学生到集团公司就业。同时,引进广元市前瞻服饰厂在自然村建立帮扶车间,免费为留守在安置点的妇女提供培训和就业,目前已解决留守妇女17人在家门口就业。建立“大园区+小业主”产业机制。安置点现已建成100亩核桃产业园、50亩小水果产业园,推行产业园统一规划、规模经营和农户分散经营相结合运行模式,搬迁群众向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分包一定规模土地进行种植,公司按保底价进行统一收购,实现村集体公司与搬迁群众互利共赢。多元化壮大村集体经济。充分利用自然村公共房屋资产,村集体向前瞻服饰加工车间每年收取1万元的房屋租借费用,还有部分闲置房屋出租给安置点搬迁群众用于超市经营,按每年1200元收取租金。持续发挥自然村农副产品收购点作用,村集体经济公司帮助搬迁群众销售农副产品,集体公司赚取一定利润,并纳入集体经济用于年终分红。

三、坚持社区治理,让搬迁群众有风气。成立业主委员会。通过安置点全体业主大会选举成立了业主委员会,全面负责自然村安置点日常管理,保障安置点搬迁群众的合法权益,推动安置点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采取网格化管理。将安置点划分为4个网格,设立网格管理员5人,在村建制调整改革后修订村规民约5条,在安置点不断加强法治宣传,开展“法律七进”2场次、法治政策宣讲5场次,建立“红黑榜”1个,安置点实现“雪亮工程”100%覆盖。深入开展树新风活动。开展“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等评比活动3场次、选树典型10人,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风气。结合“五清”行动,开展环境卫生大扫除,大力整治安置点环境卫生。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引导群众树立文明新风,教育引导群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

四、坚持暖心服务,让搬迁群众有温度。完善功能设施。着力解决安置点群众住房生活物品堆放难和养殖难问题,修建占地700余平方米生活生产用房,46户搬迁群众按照每户10平方米进行分配使用,建设占地200余平方米的集中养殖区,全面满足安置点搬迁群众的日常杂物堆放和养殖需求。开展文化活动。通过歌舞、书画、象棋等形式不断提升安置点文化氛围,让安置点群众近距离感受文艺浓厚魅力,提升幸福感,2019年该村被评为全省文化扶贫示范村。开展慰问活动。通过集体吃团年饭、春节贴春联、送福字等活动不断提升安置点氛围,让搬迁群众体会到家人般的温暖。同时,帮扶单位不定期开展慰问活动,持续关怀搬迁群众,对特殊困难搬迁群众提供资金帮助,不断让搬迁群众体会到归属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