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四川省乡村振兴局logo

乡村振兴简报2023年第2期

日期:2023-01-11 来源: 政策法规处
分享到:

分社起底总社搭桥

广元市利州区盘活闲置资源资产试点出成效

近年来,广元市利州区为打破辖区内村集体经济发展“三有三差”现状(有队伍、作用发挥差,有家底、三资利用差,有收入、稳定收益差),创新探索“分社起底、总社搭桥、主体经营”闲置资源资产盘活模式,充分发挥村(社)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排查摸底、乡(镇)经济联合总社招商引资、经营主体流转盘活作用,以龙潭、白朝等乡镇为核心进行探索推广,实现了投资人、权属人、农户和集体经济四方收益,为推进乡村振兴打开了一条新路子。

分社起底,推动入账管理。一是党委牵头,专班推进聚合力。区乡村振兴局会同相关区级部门,指导各试点乡镇组建农村闲置资源资产盘活工作专班,联合开展破题研究20余次。通过乡镇党委班子牵头,专班示范带动、集中突击,在“拼经济、搞建设”共识指引下推进试点探索工作。二是分社发力,双向起底摸家底。组织动员试点乡镇35个村分社,按照“一户不漏、一间不少、一块不落”原则,全面排查辖区闲置资源资产,重点核查农户、经营主体、村集体闲置的自住农房、生产用房、土地、农用设施、办公用房以及扶贫项目资产等,引导权属人填报《农村闲置资源资产“集中排查登记”及“申请入账管理”双向意愿统计表》,摸清闲置资源资产家底。三是科学划分,分门别类建台账。以双向起底为基础,村分社建立起以农户富余资源资产、集体闲置资源资产、经营主体经营不善资产等“三类闲置”为核心的《农村闲置资源资产入账管理台账》并报乡(镇)总社管理,既探明了标的位置、数量规模、权属主体、闲置原因等,更为后续招商、流转盘活奠定了基础。各试点乡(镇)先后理清出闲置资产183处,其中农户富余资产89处、集体闲置资产63处、主体经营不善资产31处。

总社搭桥,畅通供需联系。一是信息发布,多元推介拓市场。对于入账管理的闲置资源资产,乡(镇)总社将其位置、数量、权属等基本信息,通过“政府搭台+全员参与”的推介方式、“官媒引导+自媒跟进”的宣传手段,利用主流媒体及网络新媒体流量密码,动员党员干部、辖区商家、网络主播广泛推介,寻找优质投资人,成功打通“闲置”供需市场“最后一公里”。目前,累计发布推介招引信息1300余条,浏览量达90余万次,留言咨询近2100条(次)。二是联络搭桥,服务招引优环境。对于有流转意向的投资人和权属人,乡(镇)总社扮好“信息传声筒”、当好“问题协调员”、做好“流转见证人”,为意向双方牵线搭桥,做好信息咨询、协调服务、流转见证等。目前,已累计举办各类投资考察120余场(次)。仅龙潭乡总社就组织考察30余场(次),吸引110余家市场主体实地考察,并成功签约21家。三是跟踪服务,过程监管促规范。对于成功签约的投资人,乡(镇)总社主动履行“协调员”义务,为权属人代理流转费收取等事宜,保障权属人利益;同时做好投资人合法经营协调服务,包括用水、用电、交通、材料采购、纠纷化解、政策咨询等,优化营商环境,确保投资人安心投资、无障碍经营。对于投资人后续经营,自觉协助政府监管部门、村(居)民委员会,定期做好走访核实,确保经营合法合规。

主体经营,保障溢价收益。一是结合能力,多种模式抓运营。乡(镇)总社、村分社尊重权属人的意愿,审核经营主体的经营能力,探索“流转租赁”“打包托管”“入股合作”等多种合作模式,做实盘活这个关键。如龙潭乡金鼓村通过龙头企业胜男农业流转村集体果蔬冻库、四季绣生态农庄有偿打包托管村闲置校舍,村集体经济实现了15万元/年的资产性收益,带动80余户农户在园区、农家乐务工增收;白朝乡徐家村通过国企泽惠农业流转园区资产发展食用菌产业,企业年产值达到1000余万元,集体经济实现20万元/年的稳定资产租赁性收益,并带动园区周边50余名务工农民年均增收3万余元。二是对接需求,个性切入挖商机。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尊重投资人发展意愿,最大程度利用流转“闲置”挖掘商机,开展餐饮服务、民宿接待、网络直播、实景摄影、农业生产、自主家用等个性化经营,释放投资人创新活力,让“闲置”尽可能得到盘活使用。龙潭乡通过投资人盘活农房等闲置资源资产,先后培育农家乐11家、特色民宿8家,建成实景摄影基地2处、乡村生活体验网络直播基地1处;白朝乡通过国有企业、集体经济组织、专合社流转盘活涉农资产抱团发展,先后建成年产值达3000余万元的食用菌产业园1个,乡村旅游民宿基地1个。三是多元链接,辐射带动享收益。通过经营主体流转经营,既完成了闲置资源资产由“死资产”向“活资本”蜕变,有效防范农村资源资产闲置流失,确保扶贫项目资产稳定良性运转,最大程度实现经营资产保值增值,也实现了对权属人、周边群众的辐射带动、收益共享,拓宽了集体经济增收路径。截至2022年底,全区累计盘活各类公、私闲置资源资产130余宗,实现交易额6000余万元,资源资产盘活率达97.46%。三个试点乡镇累计实现资源资产经营性收益2100余万元,集体经济累计新增收益47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