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四川省乡村振兴局logo

乡村振兴简报2023年第48期

日期:2023-10-31 来源: 政策法规处
分享到:

雅安市名山区校地合作促振兴

“智”绘乡村新画卷

雅安市名山区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积极参与全国“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充分发挥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智力优势,探索有高度、有精度、有宽度、有温度的“四度”校地合作模式,在资源互补、产业发展、乡村规划、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度战略合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一、聚焦乡村产业前沿引领,提升校地合作高度。借助四川农业大学研发力量,在关键和前沿技术领域率先突破。一是注重科技前置化。将科技力量汇聚到产业链前端,依托国家级茶树良种繁育场、西南最大的茶树基因库等载体,充分发挥四川农业大学作物学国家“双一流”学科优势,攻关茶叶良种繁育。截至目前,选育国家级茶树良种3个、省级茶树良种18个,累计收集省内外茶树种质资源3000余份,建成无性系良种茶苗繁育基地5000亩以上,无性系良种化率达到97%。二是助推产业高端化。深挖茶产业链的采摘、加工、营销等环节的增值空间,率先推广机采茶园集约化管理技术方案、机采原料的配套加工技术方案,共建蒙顶山茶叶交易所、“中国蒙顶山·世界茶都”茶叶交易市场。三是促进设施数字化。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校地共同推进农业生产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引入智能灌溉、环境监测、质量追溯等茶叶生产环节,建成茶园物联网系统2套、智慧农业平台2个。四是推动产品绿色化。开展绿色技术集成推广、土壤改良关键技术等应用,累计认证国家绿色食品87个,有效推动名山区农业生产绿色化转型。

二、聚焦乡村人才核心需求,增强校地合作精度。瞄准四川农业大学的前沿科研成果和优势学科,精准定向配置科技和智力资源。一是搭建合作交流平台。由区校双方领导牵头,成立区校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区校合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同时,采取交流互访、项目对接、成果推介等形式,共建信息交流平台,共同推动合作项目落实。截至目前,召开联席会议6次、项目对接会议20余次,签订合作协议10余份。二是精准引入科技人才。针对紧迫的茶叶提质增效需求,借助四川农业大学的支持,引入知名的陈宗懋院士团队指导,成立专家大院3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围绕茶苗繁育推广、粮经复合种植、猕猴桃提质增效等方面引入陈盛相等专家团队6个,共建博士工作站1个、科技小院1个、科创农庄1个。三是精准实施科技智力服务。组建“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产业发展顾问团”等6支队伍,对服务的百丈镇、新店镇、车岭镇、茅河镇4个镇10个村,围绕产业发展、人才培育等开展咨询和培训。截至目前,共形成茶苗繁育、低产茶园改造等6个技术规程,培养各类本地人才600余人、高素质农民500余人、“头雁”人才20人。

三、聚焦乡村发展整体赋能,拓展校地合作宽度。与高校构建宽领域、广覆盖的合作格局,促进乡村全方位发展。一是赋能乡村建设升级。专家团队围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目标,结合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充分考虑驻点村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人力资本、自然资源、产业结构等因素,确定村庄分类,帮助编制村庄规划,提出近、远期村庄发展目标。截至目前,已帮助制定茅河镇等4个乡镇的村庄规划,辐射带动农户2500余户。二是赋能乡村治理升级。探索党建帮带双向共促模式,四川农业大学理学院与百丈镇签订党委互联共建协议,搭建“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岗锻炼”工作体系,积极参与村级党组织活动,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帮助完善村规民约,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治理,实现乡村治理的良性循环。

四、聚焦乡村振兴共赢机制,增添校地合作温度。与四川农业大学强化双方的情感和关系链接,打造宜心宜情的合作环境。一是营造优质科研环境。探索“政府+村集体+高校”合作模式,区政府围绕合作内容、项目管理、资金使用、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等方面,制定《雅安市名山区产学研用平台建设支持办法》等制度5个,落实资金3000余万元,规划科研场地2000余亩;区、村两级组建服务保障专班,保障专家团队驻村期间工作生活需求,统筹推进基地建设。二是提供多元亲民服务。专家团队以顾问、培训、驻村驻点等方式开展沉浸式服务、陪伴式服务,累计开展深入“田间地头”谋思路、想办法、出主意等驻村服务80余次。围绕村民急难愁盼之需,积极参与开展困难救助、儿童教育,以及关爱留守等工作,为推动乡村治理工作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