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四川省乡村振兴局logo

乡村振兴简报2023年第51期

日期:2023-11-16 来源: 政策法规处
分享到:

广安市前锋区做大轻工纺织集群

促进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近年来,广安市前锋区紧抓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点,坚持以产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积极发展纺织服装、智能家居、品牌鞋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推动农户特别是脱贫群众向产业工人转型,走上增收致富路,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高端集聚,推动产业延链补链。一是加快园区建设。依托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前锋工业园区,投资20余亿元,集中资源要素高标准建设“轻纺服装产业园区”5000亩,积极承接广东、浙江、成渝等地产业转移,推动轻纺服装产业集群集链发展,前锋轻纺服装产业园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全国纺织服装十大园区、四川省唯一的省级脱贫奔康轻纺专业出口基地。二是加大企业招引。加强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广东四川商会等商协会合作,筹办中国(广安)高端轻工与服装产业发展论坛,宣传推介前锋优越的区位条件、便捷的交通路网、良好的营商环境、全方位的扶持政策,重点招引成渝、闽粤、苏浙三大轻纺产业转移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来前投资建厂。目前,已入驻企业46户,其中知名轻纺服装企业34户。三是加强全链构建。依托广安国家级经开区新桥化工园区,承接行业龙头企业及配套供应商,带动上下游、左右链产业集聚,装配日本飞马平车、四岛绣花机、慈星一线成型电脑横机、成衣免烫等先进设备,打造服装、鞋帽、汽车内饰等纺织产品1公里原材料供应圈,构建“纺纱、织布、印染、成衣、洗水、污水处理”纺织全产业链,建成四川省唯一的产业链成建制转移示范园区。

二、优化发展环境,催生优势叠加效应。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建立2000万元轻工服装产业专项扶持资金,从用地保障、融资贷款、外贸出口、研发设计、技术改造、品牌创建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出台优惠政策13个,落实促进轻工产业集聚、轻纺产业高质量发展举措25条,推动前锋轻工服装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数智化、国际化发展。二是坚实生产要素。完善轻纺服装产业园区中水回用管网、蒸汽管网、雨污分流管网“三网”体系,齐全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尾水管网等环保设施,成为西部少数几个具有环评指标容量的轻纺园区。建成标准厂房40万平方米,建设集餐饮、休闲、娱乐、公寓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配套服务中心,客运班车、运动场地、职工食堂、购物超市、医疗诊所等一应俱全,构建了500米的便民生活服务圈。三是倾力排忧解难。设立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产业园区服务专班,建立“企业纾困日”制度,定期深入园区企业考察调研,协调解决企业建设运营中遇到的困难,为企业提供全要素保障和“保姆式”服务,当好服务企业发展“店小二”。目前,已为园区企业现场协调解决问题498件次。

三、深化政企联动,促进群众就业增收。一是搭建就业平台。构建区招工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村(社区)就业创业服务站、村(居)民小组就业服务网点四级就业创业服务体系,采取组织专场招聘、落实鼓励就业创业政策、帮助园区企业送岗上门等方式吸纳群众就地就近就业。2022年以来,共召开专场招聘会46场次,提供招聘岗位1.2万余个,吸引3.5万余名求职者参加,新促成园区就业3061人、其中脱贫劳动力236人。二是共建帮扶基地。主动对接轻纺企业17家,积极推动轻纺车间向村拓展、向户延伸,引导脱贫户、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等群体在家门口就业。2022年以来,落实园区吸引脱贫人口创业就业奖补资金148.4万元,投入各级财政资金426万元支持乡镇、村与轻纺企业共建省级就业帮扶基地3家、就业帮扶车间2家,开设分厂12个、带富车间30个,共带动农村劳动力家门口就业760余人,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182人。三是强化技能培训。结合园区企业用工需求,灵活采取“定单”“定岗”“定向”等多种培训方式和“农民夜校”“田间课堂”等多种形式,推动就业培训由大众化向个性化转变,切实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就业能力。依托区内两所技工学校创新开设“工学一体”订单班、现代学徒制试点班,为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脱贫人口、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强技赋能,组织开展各级各类培训120余期,为园区企业培育技术娴熟的产业工人1.1万余名,输出技能人才12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