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四川省乡村振兴局logo

乡村振兴简报2023年第53期

日期:2023-11-23 来源: 政策法规处
分享到:

绵竹市搭好非遗产业台唱好群众增收戏

“绵竹年画”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素有“四川三宝”“绵竹三绝”之美誉,是首批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年来,绵竹市坚持用文化产业为乡村振兴赋能,以搭建年画非遗产业发展平台为抓手,推动本地非遗木版年画同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聚力打造绵竹乡村振兴“地域特色”,实现非遗传承保护与助农增收齐头并进。绵竹市先后获评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艺之乡、中国年画之乡等称号。

一、科学谋划部署,搭好非遗发展平台。一是统筹发展规划。将绵竹木版年画保护传承作为乡村文化振兴重要载体,纳入全市“十四五”总体规划和全市旅游整体布局,每年动态修订完善绵竹年画传承人培养、宣传运营、创新利用等具体工作计划。二是加快文旅融合。把年画产业发展作为文旅融合发展重要纽带,深挖年画文化丰富资源,以“文创社区+大师坊”为载体,鼓励进行家庭式绘画生产,形成“农闲握笔头、农忙扛锄头”的农村生产生活新模式,让文化“活”起来、旅游“火”起来。2022年孝德镇年画村接待游客11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7亿元。三是打造旅游品牌。结合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建成国家4A级景区“中国•绵竹年画村”,打造出“画境绵竹•年画里”乡村旅游综合体和“乡遇画里”文创社区,推出艺术体验游、历史文化游、休闲度假游等6条精品年画旅游线路,成功举办二十二届“中国•绵竹年画节”,擦亮“到绵竹过中国年”旅游品牌。

二、做实培育运营,搭好带农增收平台。一是构建产业联盟。组织13家年画公司建立联盟机制,形成年画产品信息共享、生产合作、抱团发展的经营方式。在年画村推动建立“公司+农户”“公司+订单”的分工合作机制,村民按单生产、按件计酬,带动400余人直接参与年画产品制作产业链,实现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8万余元。二是打造非遗工坊。以绵竹年画博物馆为主要阵地,相继建立“农闲堂”生产组织平台、年画艺人工作室、党员艺人孵化室等专职工坊,创新“党支部+协会+党员+群众”组织模式,建立文化推介部门干、平台搭建支部干、技术培训协会干、市场运作公司干、订单生产村民干、发展收益大家分“五干一分”生产经营机制,形成年画产、供、销全产业链模式。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年画作坊42家,从事年画生产创作超2000人,2022年仅年画村集体经济收入就达101万元,年增长237%。三是突出产品创新。坚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理念,主动适应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通过“年画+服装”“年画+竹扇”“年画+锦缎”等形式,开发年画文创产品30类超1000种,同步打造出年画街坊、剑南春老街年画特色展销店等场景,实现年画作品与旅游商品有机结合。2022年绵竹全市年画产品销售额达3000万元,产品出口美国、英国、日本等50余国,并成为德阳首个跨境电商货物。

三、完善机制保障,搭好服务非遗平台。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先后成立非遗工作领导小组、非遗保护中心等专门机构,设立绵竹市年画专题博物馆、年画传习所、大师工作室等传承活动场所,为非遗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二是强化资金支持。制定《绵竹市服务业发展奖励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将年画保护传承经费列入本级预算,为年画企业、产品创作、展销推广等累计兑付奖补资金120.9万元,每年投入200万元举办“年画节”系列民俗活动,组织企业、非遗传承人参加上海世博会、深圳文博会等。三是强化人才支撑。聚焦非遗传承发展中的人才断代、人才匮乏问题,加大非遗传承人才梯级培育力度,积极推进各级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评审、认定,已认定绵竹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2人、省级2人、市级15人、县级15人;强化年画艺人培训,组织年画专家、传承人及民间艺人编写《绵竹年画》教材,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每年开设培训班10余个,培训人员达5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