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四川省乡村振兴局logo

乡村振兴简报2023年第49期

日期:2023-11-06 来源: 政策法规处
分享到:

德阳市罗江区探索“四个村居”治理模式

构建乡村善治新格局

近年来,德阳市罗江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加强基层治理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聚焦村(社区)机关化、行政化等突出问题,通过建设“四个村居”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让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理念深入人心,加速构建邻里和睦、村庄和美、社会和谐的乡村善治新格局。

一、建设“高效村居”,减负村级事务,让基层组织找准定位、回归本位。一是松绑“万能村务”。建立事项准入制度,明确涉及村(社区)的29项依法自治事项、54项依法协助政府事项和7项负面事项,厘清与上级政府权责边界,杜绝层层转嫁。编制证明事项清单,首批公布4类可证明事项和53类不应开具证明事项,有效解决群众办事资料多、跑路多问题。二是整治“过度留痕”。成立区基层治理促进中心,探索建立“一表三审”制度,对区直部门自拟下发需村(社区)上报反馈的表格开展前置审核,解决反复、过急、多头报表等问题。全面清理签订责任书和“一票否决”事项,同一部门原则上每年最多开展1次综合性督查。三是根治“形式主义”。开展专项整治,集中清理相关工作群,对村(社区)不得设置“定期登录”“签到打卡”“时限响应”等与工作无关的约束性指标。取消村级报刊订阅任务,只保留“一报两刊”,部门类、行业类刊物由相关单位订阅后向村(社区)赠送,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二、建设“善治村居”,提质公共服务,让基层群众自治共享、生活便捷。一是推进政务服务就近办”。扎实做好全省镇村便民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试点工作,编制“三化”建设实施方案,全覆盖设立镇级便民服务中心、村级便民服务室,建成区、镇、村(社区)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形成15分钟便民服务“办事圈”。下放便民服务事项镇级130项、村级76项,涉及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民生事务均可实现“办理不出村”。二是当好民主议事“联络员”。在全国范围内首创“定向议事代表会议制度”,每5—15户按宗族、院落等结成单元,联名推荐1名“议事代表”,通过“定向收集、定向议事、定向反馈”解决村务管理、邻里矛盾等难题,协助防返贫监测网格员做好风险线索收集,形成“有事找代表,大家同商量”的和谐自治良好氛围。三是建好便民综合“服务点”。依托村级活动阵地,与农商银行、供电公司、快递企业等共建综合服务点,因地制宜实施“改、扩、建”工程,整合便民服务基础设施,集成便捷金融服务、水电气缴费、收发快递等功能,延伸便民惠民服务触角。特别推行银行客户经理定期驻点办公,年内办理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达93.6万元。

三、建设“清廉村居”,筑牢纪律屏障,让基层风气清朗向上、崇清尚廉。一是健全小微权力清单。聚焦村级重大事项决策、资金管理等关键事务建立60条“小微权力清单”,绘制村(社区)便民服务、公共权力、村级事务3张“微权力”运行图,明晰权力、流程、责任,实现群众“看图办事”、干部“照单操作”。二是创新“三资”管理模式。区级成立村级财务审核记账中心,将“村财镇管”改革为“村财区管”,构建“村级录入、乡镇审核、县级监管”机制,兼具财务管理、信息查询、全程追溯等功能,将各村的资金、资产、资源及财政扶持资金、项目资金统一进行规范管理,实现财务收支数字化、资产资源明晰化、村级财务公开化、自动预警精准化,有效防止基层微腐败。三是强化廉政文化建设。建成“范家大院家风文化园”省级廉洁文化基地,以范氏廉俭家风为引领,广泛开展“传家风、立家规、树新风”活动,引导基层群众学习先贤品质、传承优良家风。调动民间艺人、学校师生积极性,参与创作剪纸、年画等廉洁主题作品600余件。

四、建设“有为村居”,完善组织体系,让基层干部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一是优化组织设置。规范党组织设置,调整67个超大党支部为23个村(社区)党委、44个党总支;紧密结合乡村振兴一线工作,围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基层治理等设立二级党支部89个,有效解决“小马拉大车”问题。二是建强干部队伍。实施“引凤还巢”行动,每年面向优秀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开展公开遴选,在职村干部中优秀返乡农民工、有产业发展经验等人员的占比达52.8%村(社区)常职干部实行专职化管理,建立“基本补贴+岗位补贴+保险补贴+绩效考核奖励”薪酬体系,年薪酬平均增长2.6万元成立城乡基层治理学院,定期开展“强基提能”培训,对政治过硬、成绩突出的村干部,在选任乡镇政府副职、评先推优时优先考虑。三是壮大集体经济。建立村集体经济“党建引领+市场运营”模式,规范建立村集体经济组织62个,推动村党组织书记、班子成员兼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加强与市场主体对接合作,采取整合土地经营、农旅融合发展、盘活闲置资产、投资种养殖业、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5大类运营方式,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