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四川省乡村振兴局logo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度解读丨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扎实促进共同富裕

日期:2022-07-26 来源: 川观新闻
分享到:

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届一次全会公报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是在全省上下迈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喜迎党的二十大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省委书记王晓晖代表十一届省委所作的报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总结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明确了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要求和重点任务,必将指导新时代治蜀兴川各项事业不断发展进步。

当前,全省上下正以昂扬奋进姿态推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落地落实。为帮助大家深入学习领会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大会决策部署上来,川观新闻、川观智库特别邀请起草组成员对报告进行深度解读。敬请关注。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扎实促进共同富裕

益西达瓦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是“国之大者”。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奋斗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推动民生建设的历史。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的工作总思路,明确“惠民生是根本目的”,作出“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的重大部署,发出“紧紧围绕让老百姓过好日子,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促进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铿锵号令,通篇饱含着浓浓的民生情怀。展望未来,一幅温馨可感、幸福可待的民生画卷正在天府大地徐徐展开。

一、提高政治站位,从“党的性质宗旨”上不断强化对民生工作的新认识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100余年来,我们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领导民生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党代会报告回顾了过去五年全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推动民生社会事业取得的长足进步,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指示,牢牢把握新时代治蜀兴川的着力重点。

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老百姓生活的“一枝一叶”,都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念于心的民生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中,强调必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增进民生福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是我们推进民生建设的思想武器、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代会报告强调要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突出为人民创造幸福安逸生活这一总取向,实施更多有温度的政策举措、暖民心的切实行动,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省委十二届一次全会上,省委书记王晓晖同志强调“特别要把关注目光和更多精力投向困难群众、投向农村基层,投向省内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盆周山区,不断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都对全省上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好民生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体现了省委坚持人民至上的鲜明价值取向。

坚决扛起“惠民生赢民心”的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既讲“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又讲“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过去五年,省委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连续多年将民生支出在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的比重稳定在65%以上,集中财力物力办好了一大批民生实事,有效解决了群众关注的一系列急难愁盼问题。党代会报告强调“实施中等收入群体递增计划,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推动形成橄榄型分配结构”“坚持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积极探索共同富裕实现路径,引导全省人民勤劳致富、发展致富、创新致富,一步一步把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聚焦聚力抓发展,用心用情惠民生,进一步奏响兴省强省、为民富民的时代旋律,让9100万四川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以增进民生福祉的具体成效赢得民心,不断厚植党的执政根基。

二、把握战略机遇,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满足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在发展民生中赢得民心,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党代会报告指出,今后五年是迈步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五年,四川发展面临“三个有利于”的发展条件,发展民生事业的基础条件将加快改善,要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进取精神,主动抢占先机,奋力开拓新局。

从全面小康到全面现代化,必然以“高质量发展”夯实物质基础。增进民生福祉指向促进共同富裕的目标、契合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重大意义。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一系列政策红利、改革红利、发展红利将加速释放,四川战略牵引力、政策推动力和发展支撑力前所未有。未来五年,全省将加快融入和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实现新的突破,这必将为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增进民生福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必然以“城乡融合发展”拓宽实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增进民生福祉,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未来五年,全省将坚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美丽四川建设,不断改善城乡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民生需求,这必将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拓宽实现路径。

从总体富裕到共同富裕,必然以“协调均衡发展”提供强劲动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强调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这意味着,协调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强调协调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更加注重发展机会公平,更加注重资源配置均衡。未来五年,全省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缩小区域、城乡和收入三大差距,全面推进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逝有尊安,既在高质量发展中把“蛋糕”做大,又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通过政策制度手段把做大的“蛋糕”分好,这必将为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强劲动能。

三、保障基本民生,以“兜底夯基”新作为不断作出增进民生福祉新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五位一体”中社会建设还存在不少短板问题,需要在高质量发展中补齐短板弱项、夯实基础支撑。党代会报告着重从就业、教育、健康和民生兜底四个方面就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作出了部署,特别是在基本民生保障等方面明确了做好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残疾人福利保障,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以及加强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等任务,这些都是新时代民政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的重要内容。走好新的赶考路,必须把讲政治作为首要原则、把抓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惠民生作为根本目的、把保安全作为底线要求,认真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和省委书记王晓晖同志“自觉从人民立场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省人民”等重要指示精神,丰富提升民政“583”总体发展架构(即建设民生、创新、智慧、法治、文化“5个民政”,健全社会救助、养老服务、未成年人保护、城乡社区治理、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现代公益慈善、婚姻和殡葬服务“8大体系”,实施民政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民政基层力量拓展、民政人才队伍能力提升“3项工程”),深化民政业务系统化、信息化、法治化、标准化、专业化、社会化融合改革,奋力推动新时代全省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用实干实绩书写“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时代答卷。

持续强化社会救助兜底功能,切实“兜住、兜准、兜好”基本民生底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全省民政系统将胸怀“国之大者”,把握“省之要事”,在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上下功夫,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大力构建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救助体系,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进一步织密扎牢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网。在巩固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上下功夫,进一步健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体系,加强困难群众常态化救助帮扶,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在提升困难群众救助精准度上下功夫,针对特困人员的特点和需求精准施策,加强对农村老年人、儿童、“三留守”人员等特殊和困难群体的关心关爱,推进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福利制度与社会救助政策有效衔接,健全政府救助与慈善衔接联动机制,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确保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在构建现代“大慈善”格局上下功夫,大力发展慈善公益事业,推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慈善多元主体合作发展治理模式,探索建立慈善供需精准对接机制,鼓励慈善组织聚焦基本民生保障薄弱环节发挥“补位”作用,促进慈善资源与政府救助资源的高效衔接。

持续加强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以基层治理“小治”服务治蜀兴川“大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全省民政系统将坚持以改革应变局开新局。一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健全“党建引领+综合服务+综治保障+科技赋能”城乡社区治理框架,以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为总牵引,持续推动财政投入、权责对等、共建共享、资源整合、内生动力、人才培养等机制创新,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二是推动县域内片区高质量发展。围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推动以规划引领县域内片区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一干多支”战略实施,深层次、持久性释放改革红利。三是加强行政区划和界线地名管理。审慎研究推进行政区划调整,严控撤县建市设区。深入推进平安边界建设,大力保护和弘扬优秀地名文化,广泛凝聚全川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正能量。

持续推进基本社会服务均等普惠可及,更好满足“一老一小”等重点群体民生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公共服务关键看实效。要提高针对性,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全省民政系统将笃实奋进、攻坚克难,努力提升基本社会服务水平。一是构建养老服务体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大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城市居家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健全农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开展老年教育提升示范等行动,让全省1800多万老年人“夕阳更红”。二是构建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实施未成年人保护“六大行动计划”,开展“明眸皓齿、正心立身”健康工程,推动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位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格局,让全省1600多万未成年人“朝阳更艳”。三是构建社会事务服务体系。完善殡葬法规制度,加强殡葬设施建设,持续实施绿色惠民殡葬政策。优化婚姻服务,深化婚俗改革,加强婚姻家庭辅导教育,牵引婚姻家庭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

治蜀兴川,利民为本。推动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我们要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为统领,下足“绣花”功夫,做好“精准”文章,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促落实、见实效,让全省人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享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中广泛凝聚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磅礴力量,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