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四川省乡村振兴局logo

阳光满羌寨丨接续奋斗,铺就石椅羌寨“振兴路”

日期:2023-01-19 来源: 川观新闻
分享到:


“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把特色农产品发展好,也要把旅游发展好,你们是有了一个样子,还应该搞得更好。希望大家继续努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乡村振兴中取得更大的成绩。”1月1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北川县曲山镇石椅村的干部群众。

总书记的话音刚落,石椅村的文化广场上响起了热烈、持久的掌声。

石椅村党支部书记陈爱军说,他向总书记汇报的时候,特别提到,村里老支书也在现场,和大家一起欢欢喜喜过新年。

视频连线现场的两代村支书,见证了石椅村接续奋斗的乡村振兴之路,也传递着同一种信念: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保持奋斗创新的精神,才能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我们一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接续奋斗,把石椅村建设得更加美好。”陈爱军说。

脱困路

陈爱军口中的“老支书”名叫王庆保,和总书记视频连线时,他站在队伍的第一排。总书记详细询问了村里收入等情况,陈爱军一一汇报。

“2022年村集体收入达到3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4万元……”一连串见证发展的数字,把王庆保的思绪拉回到了过去。

石椅村,得名于村内一座天然形成的双人石椅,又因村民以羌族居多,被称为石椅羌寨。村里群山环抱,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如今是外人眼里的“云朵上的山寨”。但在这优美称谓的背后,曾隐含着一段困苦的历史:山石贡献了村名,却也阻隔了村里和外界的交往,阻滞了村里发展的步伐。

1951年出生的王庆保,从小就对下山之路充满了畏惧。“当时村里几乎没有现成路,上山下山全靠手抬肩扛。”王庆保说,“北川老县城就在我们的山脚下,但山高路陡,村民们望山兴叹啊。”

64岁的唐万银对此深有感触。桐子李是村里主要的经济水果,当时他和众多村民一样,把李子装在背篓,沿着崖壁边一条不足一米宽的小路腾挪下山,带到县城售卖,再从县城背回生活必需品,一个来回往往就是一整天。

1976年,当兵5年的王庆保回到村里,有高中文化的他在村里担任文书。

“因为道路问题,周边村子的发展都比我们好。”王庆保说,1981年,村里决定在后山修一条路。

当时前山的小路距离山下更近,为何选择后山?“因为后面有一个村子的道路情况比较好,我们只要修路和他们的村路接上就好了。”王庆保指着村后的一座高山说。

这条路不长,只有1公里长,不到5米宽,是一条石子路。因为有了这条路,拖拉机第一次开到村里。山里的特产有了下山的通道,化肥、农药等物资,也可以更方便地进山了。

这是村里第一次为发展主动修路。有了这条路,1984年村里开始在山上种植茶叶,1999年引进了枇杷。

伴随着村子的发展,这条通勤能力有限的石子路,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村里所有人都在为路而着急。2000年,石椅村第六任村支书邵再贵带领村两委班子发动群众,决心背水一战,在距离县城更近的前山修路,彻底摆脱大山的围困。

“当时县里的交通部门拨发4万元经费,用于购买炸药,剩下的由村里筹措,平均每人出款200元。全村300余名男女老幼用背篓背,用肩膀扛,将几百吨的水泥和砂石运上了山。”作为村里的文书,王庆保一面协助组织村民,一面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出力。

“当时条件很艰苦,没有任何机械,大家手里只有铁钎、大锤这样简单的工具。放炮炸石时,我们用绳索系在腰间,悬在半山腰开凿炮眼。”回忆起修路时的场景,今年52岁的邵朝平记忆犹新。

就这样,用了整整两年时间,石椅村硬是打通山石,建成一条5米宽、3公里长的水泥路。

从此小汽车来往畅通无阻,开车到县城只要10多分钟,村里迎来发展的快车道。

2006年,在江苏打工的邵朝平和妻子陈艳回到村里,成为村里的第一批返乡创业者中的一员。“当时看到人家的农村很漂亮,很羡慕,后来看到自己村里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们果断选择回到家乡。”邵朝平说,回到石椅村后,两人抓住村里旅游兴起的机遇开了一家农家乐。

2008年之前,村里已有7户农家乐,人均年纯收入达到8千元,让外界对石椅村“有女不嫁石椅山,天晴下雨路不干,男人穿的脚码子,女人挽的篾圈圈”的评价彻底成为历史。

如今走在这条路上,仍能感受到震撼。道路的一侧是悬崖,另一侧是高耸的山壁,上面仍依稀可见修路时留下的痕迹。这条被命名为“大岩路”的水泥道路,不仅是村里的重要交通道路,后来也逐渐成为石椅村开拓进取、拼搏奋斗的精神象征。

新生路

从山脚沿着大岩路,盘旋上山,便来到了石椅村的寨门前。这是一座用未去皮的柳杉修建的双层寨门,寨门顶上一面“石椅羌寨”寨旗迎风飘展。

在与总书记视频连线的当天,村民所在的位置是寨门里的文化广场。

这座广场和寨门,见证了石椅村的新生之路。

2001年,在大岩路修通的当年,王庆保开始担任村主任,成为邵再贵的搭档,一起带领村民谋发展。

2008年,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时任石椅村村支部书记邵再贵因进城办事不幸遇难。

王庆保临危受命,担任村支书,像当年修建大岩路一样,带领村民开展灾后重建。

“在重建过程中,我们就在思考村庄以后的发展问题,”站在寨门前,王庆保讲起重建历程。

经过讨论,石椅村两委决定通过对羌族的民族特色进行打造,作为日后村里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

“但对于如何发掘羌族文化元素助力文旅发展,我们当时没有经验,”王庆保说,村里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羌年”省级传承人母广元,将迎宾、敬酒、篝火三大富有民族特色的仪式活动重现村中。

同时,村里邀请专业团队进行规划,选择在靠近村口的位置修建了寨门、文化广场、游客接待中心等设施。

更多的发展力量汇聚到村里。北川县拨出专款对石椅村房屋的布局和风貌进行了统一规划,为村里搞活旅游产业奠定了基础。

石椅村作为“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北川第一个完成风貌再造的村落,2009年12月,全体村民喜迁新居。

完成重建,石椅村正式开寨迎客,不仅震前7家农家乐全部恢复,还有更多的村民也开启了农家乐,吃上旅游饭。

2010年村里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作为村里旅游发展的重要平台。至2012年,石椅村村民的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了1.6万元。

如今,寨门已经成为石椅村的标志性建筑,文化广场则是全村的活动、文旅中心。

在大岩路的中间位置,王庆保又修建了一段路直达寨门。这条路由109级台阶组成,拾阶而上,雄伟的寨门扑面而来。

羌族传统文化搭上了乡村振兴的快车,新生的石椅村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开拓路

“感谢总书记牵挂我们”“我们一定把村子建设得更好”……视频连线结束后,石椅村党支部的党员干部用朴素的话语表达对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感恩之情。18日傍晚,夜色降临,石椅村文化广场上,大家围着篝火欢快地跳起舞来,陈爱军也加入人群中。

2013年,石椅村的“当家人”完成新老交替。从2010年开始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的陈爱军接过老支书王庆保的接力棒,继续带领村民奋斗向前。

随着北川县特色民俗村落涌现,陈爱军发现石椅村的旅游业遭遇挑战。为应对旅游产品种类单一、旅游附加值低、文创类产品单一、民族文化不鲜明等短板,石椅村开发出多个旅游产品和项目:传承羌年、口弦、羌笛等3项国省市级非遗项目,开发羌绣、手工苔子茶等项非遗产品,固定开展3月赏花采茶节、6月瓦尔俄足节暨枇杷节、7月李子节、冬至年猪节等4期民俗节庆活动,开发了羌民俗体验、水果采摘、茶文化研学等旅游项目。

石椅村独具特色的文旅品牌效应开始显现,很多旅行团前来对接,但上山的路却把他们挡在了山下。

制约村里产业发展的还是路。陈爱军发现,由于道路部分路段宽度有限,旅游大巴车上不了山。

2019年,陈爱军带领村两委对大岩路进行改扩建,特别是拐弯处进行重点处理,这次工程也用了2年才完成。

“一方面是,山石较多,施工条件困难,另一方面在游客上山的旺季,工程只能暂停。”陈爱军说,改建后的路面宽度从5米增加到了6.5—7米。

2020年,新的大岩路全面通车后,几乎天天都有大巴车载着游客来到村里,最多一天接待了游客5000人次。

道路通达,民生进一步改善。2020年,村里接通了8500米饮水管网,解决了因喀斯特地貌缺水的历史;2022年,村里通了天然气,创建了7个县级示范家庭农场。

水果产业也进一步扩大。陈爱军带领村里新增枇杷种植500余亩,并在2018年成立水果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培训、统一包装、统一品牌打造的模式,让村民们种出来的枇杷、李子等水果质量更好,卖得更好。

增收渠道拓宽,收入逐年增长。2022年,石椅村集体收入达到了30万元。“这是一个突破”,陈爱军说,村集体收入增收主要依靠民宿、特色水果以及旅游消费等,比如村里投资修建的三栋民宿,承包出去的收入就有15万元。

村史馆荣誉墙上的奖状,总结了石椅村的发展成果,这里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天府旅游名村、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振兴路

初冬时节,清晨的石椅村,薄雾轻拂。随着太阳升起,雾气散尽,阳光洒满这座古老的村落。

在石椅村寨门前方一座名为“尔玛人家”的院子里,工人们正在进行最后的装修工作,这是陈艳和邵朝平新打造的民宿。

乡村振兴,更让村民把未来的期盼变成笃定。陈艳从银行贷款100多万元,再加上自筹资金,把原本14间房的农家乐改成10间客房的民宿。房间减少了,但服务和品质升级了。“游客越来越多,我们提前谋划,跟上村里发展的步伐。”陈艳说。

2016年,作为致富带头人,陈艳当选为村里的妇联主席,2021年又担任了村里的副书记。

村里的发展,给了村民更多的就业途径,让更多人愿意留在村里。反过来,这些致富带头人、积极上进的年轻人也成为石椅村党支部重要的骨干力量。

1986年出生的朱英,2008年从省外务工回到村里,通过自学财务知识,在村里一家旅游公司担任财务管理,2010年光荣入党。

陈爱军介绍,现在村里有党员23人,其中40岁以下的有9人,40岁到65岁有9人,65岁以上有5人。

不仅如此,石椅村还通过党组织的力量带动周边村落共同进步。2021年,石椅村和邻近的两个村子成立联合党支部,从组织、产业、文化等方面共谋发展,让乡村振兴的路走得越来越宽。

陈爱军还在对整个村的发展进行规划。他2022年为村里招商引资两个大项目将在今年落地结果。一个茶园综合体项目,总投资1400万元。1984年种下的那批茶树,因为管理、技术等问题,很长一段时间里没能产生太大效益,如今有了北川苔子茶的品牌,这些老茶树焕发新生机;另一个是投资达到4000多万元的化石公园项目。陈爱军说,数亿年前,石椅村所在的山区是一片古海洋,沧海桑田,当年的海洋生物化作了如今山间的化石。经过专业机构检测,在石椅村一片50亩的山地中,蕴含大量古海洋生物化石。以此为基础,投资方将在这里修建一个酒店、一座博物馆、十二栋民宿和一座化石公园,让游客到这里体验更多的旅游服务和场景。

望着山下成片的枇杷果林,陈爱军说,对于村子未来的发展,他定了三大目标,一是打造一个3A级景区,5年内争取游客超过60万人次;二是,2023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万元,5年内人均纯收入达到10万元;三是,2023年村集体收入达到50万元,5年内争取超过100万元。

如今,在大岩路的“关门石”处,可以见到一块石碑,上面介绍这条路的来历。这是2013年,石椅村两委为纪念老支书邵再贵立的。

关门石是一块黑色的巨石,因为体量太大,修建大岩路时无法清除,道路只能在这里拐弯。记者走近时发现,村民当年下山的小路也在这里和大岩路在交汇。时光流转,震后重建时,村里把这段尚存的山中小路铺上水泥台阶,安上栏杆,成为一条游览观光的步道。2020年扩建大岩路时,在现代化机械的帮助下,裁弯取直,新路绕过了关门石。

一段当年的小路,一截旧时的大岩路,一段新修的大岩路,三个时期三条道路的交汇,记录着石椅村的奋斗史。

山坡上,枇杷树的花期刚过,将等来4个月后的果实累累,陈爱军说,“这又将是一个丰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