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四川省乡村振兴局logo

新春走基层|众人拾柴火焰高,偏僻村庄众筹建起全川第一家村级书院

日期:2023-01-31 来源: 封面新闻
分享到:

1月29日,正月初八。86岁的杨兴普老先生在女儿的陪同下,驱车100多公里,从南充出发回到他的老家杨家河,在童龄书院给前来打卡的村民和乡友“上课”。杨家河是阆中城外十公里的一个偏僻村庄,春节成为打卡胜地,大家来书院拜圣人、读贤书,来村里看山望水。

曾经贫困的杨家河为什么建起了一个规模很大的全川第一家村级书院?感恩时代,回报桑梓,在杨兴普的牵头下,在村里原址复建童龄书院。

大山环绕的书院

乡音未改

86岁老先生在书院为村民“讲课”

“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这是杨氏家族的族训,要求子孙后代多读书。我们恢复童龄书院,就是要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道理,无论个人职业规划,还是村里的产业发展,都离不开知识,离不开读书。”坐在讲台上,满头白发的杨兴普声音洪亮,给台下的游客、乡贤和村民“讲课”。“当年我就在这里读书,听我先生讲课。”

给村民“讲课”

1月29日中午,阳光正好,白云蓝天,空气清新,封面新闻记者跟随老先生,来到大山里的杨家河。村里还在“过年”,村民院坝里停满了小车,鞭炮声偶尔响起。先生的老家是一个四合院,亲朋好友正在团聚。杨兴普用一口地道家乡话,不停地招呼大家,乡音未改,乡情未淡。

采访时,邻村一名8岁的娃娃在妈妈的陪同下,前来书院,给孔子磕头,在书房里读书。杨兴普拉着娃娃的手,告诉他一定要多读书,以后才能走出大山,改变命运。小孩子似懂非懂,不住地点头。管理人员介绍,从大年三十以来,一直就有许多村民和游客前来童龄书院读书祭拜。


老先生劝说村里娃娃多读书

山外求学

农家娃娃走路150公里到南充

300年前,杨氏先祖杨启朝戎马边关,得胜回朝,被封为武秀才。回到家乡杨家河,深感文化的重要,和族首共商,清朝同治年间,在村里建立书院,树立孔子、孟子和曾子三圣贤的塑像。学文习武,要从儿童抓起,故名“童龄书院”。

村里有志青年杨文轩,赴南部县拜师攻读诗书,学成归来,办起私塾书院,成为村里第一位教书先生。“族人们远出村子,放鞭炮夹道欢迎杨先生的归来。”方圆十里的学童在这里求学,杨文轩一个人撑起书院,因材施教,教大家诵读《四书》《五经》、学习珠算、书法等。

上半年一升小麦,下半年一升大米作为学费。平时轮流请杨先生到家吃饭,“先生来了,父母叩头作揖致谢,竭尽所能煮一点儿好吃的,饭后先生双手施礼致谢。”

5岁起,杨兴普就在村里的书院读书,6年后,杨兴普考上乡完小,到外面读书。书院的生活快乐又简单,用母亲剩下的布料裹成一个球,在院子里和小伙伴踢来踢去。在南充读书的6年时间里,舍不得花钱坐班车,从老家走路到南充。小背篼里装满换洗衣服和米粮,翻山越岭,沟壑纵横,渴了用桑叶对折喝山泉,累了困了在山洞里睡一觉,150公里山路整整要走两天。

功夫不负有心人,杨兴普成为杨家河村第一个大学生。“上大学那天,村民为我送行,塞鸡蛋,叮嘱我好好读书。”大学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杨兴普先后担任西充县委书记、南充市教委主任、原南充教育学院党委书记。

书院落成庆典

回报桑梓

众筹建起全川第一家村级书院

可惜的是,童龄书院存在百年之后,上个世纪50年代被拆除。

离开家乡多年,恋恋不忘家乡的山,家乡的水,更忘不了那份浓浓的乡情。杨兴普捐资修桥修路,资助贫困儿童,以一己之力回报家乡。脱贫攻坚的春风吹到杨家河后,村里依靠自身的山水禀赋,吃上旅游饭,藏在大山里的杨家河慢慢为大家所认识。

乡村振兴的后半篇文章怎么做?杨兴普想到了复建童龄书院,用知识改变个人的命运,改变乡村的容颜。倡议很快得到大家的响应,尽量原样复建,根据七八个从书院毕业的“校友”回忆,同为“校友”的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宋德勋绘制书院草图。

监督书院施工

杨兴普首先带动家人和亲友捐款数十万元,天南地北的乡梓乡贤积极响应,众多爱心企业和个人捐款捐物达140万元,当地村民捐树捐工。“有的子孙把压岁钱都捐出来,年过七旬的老人在酷暑下不辞辛劳,在大山里砍树抬树,叫人潸然泪下。这,就是杨家河人的奉献精神!”杨兴普激情满怀,“回忆起书院读书当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要继续为家乡出力,为国家建设作贡献。”

村民捐树抬树修书院

童龄书院一年多时间就建成了,四合院全木结构,全部采用榫眼、榫头的方式连接柱、梁、椽、檩等,没有用一颗铁钉。规模比旧书院大得多,占地近3000平方米,包括书院主体、广场、照壁、百步石梯、星级标准公厕。内立孔子、孟子、曾子三尊儒家先圣大儒像,上万册藏书、儒家经典讲堂、会客厅等。

去年9月28日,孔子诞辰纪念日,全川第一家村级民间书院——童龄书院在阆中市思依镇杨家河村复建落成,古老村落迎来千年巨变,书院举办了一场原汁原味的祭孔大典。书院下边的杨家河上,竹筏漂流,麻板桥码头游客如织。

书院落成揭牌

文化传承

书院成为乡村振兴的一束光

童龄书院建在古蜀道一块高地上,四面高山环绕,山峦起伏,农家点缀。站在书院广场,极目远眺,杨家河景区尽收眼底,一河清水环绕山谷,朵朵白云游览山巅。“往昔穷乡僻壤地,而今水笑人欢腾。民众期盼复书院,优秀文化须传承……孩提书声今又闻,弹指挥间白头翁。万千感慨今非昔比,山乡巨变展新容。”杨兴普在撰写的《重建童龄书院记》中对书院的未来寄予了美好的憧憬。

“书院的复建让我们乡村振兴多了一个抓手和平台。”思依镇镇长杨嵩介绍,以前走的农旅结合路子进行脱贫攻坚,现在用的文农旅齐发展进行乡村振兴。“书院可作夜校,对村民技术培训;书院可以讲解国学,提高村民素质;书院可作乡村书屋,供村民阅览。”在杨嵩的眼里,童龄书院历史厚重,有故事,有看头,更是杨家河景区的特色和亮点,“文化传承,书院就是一束光,照亮乡村振兴的道路。”  (受访者供图)

封面新闻记者 苏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