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四川省乡村振兴局logo

胜利村的春天:执金融之笔,绘好乡村振兴新画卷

日期:2023-03-16 来源: 川观新闻
分享到: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3月初,农事渐起,草木青青,广袤的田野蕴藏着勃勃生机。

如何绘好乡村振兴新画卷?

在这个播撒希望的春天,在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五渡镇胜利村也许能寻到答案。

坚守党员本色

使绿水青山“底色”更重

走进胜利村,一座座青瓦红墙的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间;一条条干净笔直硬化公路组组相通、户户相连;高标准农田、茶园、竹园成带连片,石蛙养殖、鹌鹑养殖等特色产业遍地开花……

曾经,胜利村是一个贫困村,如今,这里不仅成为脱贫攻坚先进村,更逐渐成为美丽宜人、业兴人和、一域丰沃的胜利新村。

“贫困村”到“先进村”再到“美丽新村”,胜利村这一路是如何走过来的?

“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讲政治、跟党走。始终怀着强烈的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真正践行‘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以下简称“四川工行”)辖属乐山分行派驻胜利村的“第一书记”潘利铿锵作答。自2015年“进村”以来,他带着妻子陈蓉把家直接安在了村委会,9年里牢牢扎根在这片青山绿水之间。

正在建设中的高标准农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胜利村有良田1205亩、耕地1668亩,但田不成方、地不成块、山高坡陡、沟壑纵深,村民在耕种时相对零散,粮食产量也不稳定。2022年4月,潘利专门组织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前往峨边县新场乡的羊子岩村和金河镇的同心村“取经”,参观学习当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经过积极申请,最终为胜利村争取到1500亩高标准农田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并于2022年12月开工建设。

“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是‘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沟相连’的优质粮田,能够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将来村民们可以集中在一起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施肥、灌溉、收割等也可以使用机械化操作,既能提高效率又能保证产量,助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在潘利的身后,几台挖掘机正在不停地平整着土地,一大片山坡已被整理成了约1.5米高的梯田,层次分明,一条水渠从坡下流过,高标准农田已见雏形,“预计整个工程将在今年上半年完成,到时我们优先满足村民自己种,如果不愿自己种的,也可以集中起来外包,村民收取租金。”

放眼望去,远处山坡上竹林摇曳、茶树茂盛。竹笋、茶叶等都是当地的特色产业,尤以牛尾笋、苦笋、八月笋和9号茶、黄金茶居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潘利介绍,胜利村的竹种植规模今年要争取达到2000亩,预计可给全村创收约100万元;全村茶叶种植年收入可达90万元。清明前是采茶季,部分年轻人和赋闲在家的老人正三三两两在田间采茶,每日他们还可获得数百元的劳动报酬。

彰显金融特色

使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规模化、特色化、多元化——不仅体现在种植领域,更体现在全村的养殖业“转型”上。

村民刘志军曾耗资百万打造的生猪养殖场,如今隔成了许多小房间,房里大都有一条狭长的水槽,水槽旁每隔1米左右就有一块挡板。随手揭开一块,映入眼帘的是一群黑灰色、外形酷似青蛙的石蛙,它们十分畏光,挡板揭开便四处“游窜”,纷纷钻进淤泥里。

刘志军今年67岁,原来的主要收入是养猪,“最多的时候养了500多头。”他说,“2019年,我投资40多万元开始养殖石蛙。石蛙对环境的要求更高,包括光线、室温等,养殖周期也更长,一般需要三年。但价格相对稳定,每斤石蛙的市场收购价在120元—150元不等,而且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十分有发展前景。”2022年,刘志军卖出500多斤石蛙,获得第一笔6万多元的收入。

潘利与村民一起查看石蛙养殖基地小石蛙生长情况

无独有偶,村民宋文伦也是从养猪转型,投资36万元建起了近4万只鹌鹑的养殖基地,如今基地每天可产鹌鹑蛋1000余斤,每个月仅卖蛋的收入就约20万元。看到宋文伦尝到了“甜头”,已有人计划投资300万元在村里再建一家全自动化的鹌鹑养殖基地,养殖鹌鹑30万只。

“以点带面、多点开花,这正是我们想看到的。”潘利透露,胜利村村民原来主要靠家庭养猪创收,2017年四川工行资助20万元,为村里引入规模化、规范化生猪养殖基地,并累计为村民分红32万元,帮助不少贫困户顺利脱贫摘帽。但“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金融思维,也驱使着他带领村民们不断寻求产业突破与转变。

目前,胜利村已从单一的生猪养殖向着石蛙、鹌鹑、鸭子、山羊、肉牛等多元化产业的养殖新局面发展。村民的人均收入也从2015年的5680元,上涨到了2022年的13886元,涨幅达144%。

吹拂胜利村的春风,还吹到了工行帮扶的众多村落。目前共有60余名工行驻村干部坚守在四川乡村振兴一线,其中总行8人、四川工行56人。在四川工行众多员工的努力下,金融“活水”源源不断涌向乡村,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四川工行涉农贷款余额近1700亿元,较去年初增加310余亿元,同比多增约170亿元;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超130亿元,较去年初增加约44亿元,实现涉农及普惠型涉农余额、增量“双创”历史新高。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9年扎根一线,潘利已从一头黑发变成了两鬓斑白。他说:“我只是工行金融帮扶队伍中的一员。我们愿意蘸自己的年华和心血为墨,只为乡亲父老们共同富裕的‘亮色’更浓,天府之国乡村振兴的画卷更美。”

/图 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