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四川省乡村振兴局logo

【乡村振兴看甘孜】九龙华丘村的“名”和“利”

日期:2021-11-12 来源: 环球网
分享到:

1111日,《人民日报》第五版人民时评栏目发表了一篇名为《休闲农业打开乡村振兴新空间》文章。文章认为,农村蕴含丰富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农业产业资源,只要精细挖掘,走好差异化路子,必能在一方土地中更好发展采摘观光、农事体验、科普培训、康养保健等产业,进一步发掘出更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产业集聚发展。


如诗如画的九龙华丘村 摄影 高秀清

无独有偶,在四川省甘孜州九龙县华丘村,当地村民在党委政府带领下,在成都市青白江区持续支持帮扶下,提前谋划,切实将休闲农业、旅游业、康养保健等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结合。休闲农业在田野上拔节成长,旅游业也散发出迷人的光芒,在农旅融合带动下的康养保健产业同样未来可期。这样一个川西高原的小山村不仅收获了“名”,而且更斩获了“利”,可谓是名利双收,一幅融合自然美、人文美、前景美的画卷徐徐展开。


游客在李仕山家品尝农家菜 摄影 张黎萍

李仕山,是九龙县本地人,家住呷尔镇华丘村三组。“2017年前,我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大规模地搞种植和旅游接待,小打小闹的干一干,日子也过得去。”站在一栋已经完成主体建设待装修的4层楼房前,李仕山聊起了他的过往。


俯瞰草莓和蔬菜种植基地 摄影 张黎萍

“是乡村振兴的春风加速推进了我们小老百姓的致富螺旋桨。从2019年起,我先后流转了26亩地,其中,6亩种草莓,20亩种蔬菜,收入一下子就翻起来了。”李仕山说道。


俯瞰华丘村 摄影 高秀清

据了解,华丘村离县城只有5公里的距离。春有芍药争艳魅力芬芳,鸟语花香;夏有红参花开漫山红遍,千姿百态;秋有层林尽染,诗意如画;冬有金阳沐浴大地生辉,温暖如春。一年四季,田园风光,美不胜收,被誉为“神仙居住的地方”。2016年,该村获评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四川省级文明村;2017年,被评为四川省级“四好”村;2019年被评为甘孜州最美村寨;2021年被评为甘孜州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


周末游客在李仕山家的茅草屋生态农庄休闲娱乐 供图 李仕山

由于绝佳的地理优势,加上优越的自然人文环境,华丘村在当地已是小有名气的旅游休闲好去处,受到了外地游客和当地老百姓的青睐。一到秋天,广袤田畴上的丰收场景、乡村小院里的别样风情、农家餐桌上的特色美食、远离喧闹的田园风光,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心之所向。尤其是每逢周末和大假,华丘村的食宿都需要提前预定。


农旅融合下的华丘村风情 摄影 张黎萍

“看到当时市场需求如此热切,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大干一场。我在想,草莓和蔬菜,既可以让游客们前来打卡观光、采摘体验,还可以用认养栽种的方式让他们体验农趣。我呢,同时也把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完善起来,真是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李仕山笑呵呵的说到。


打造吃喝玩乐一体化的田园综合体 摄影 张黎萍

在这样的思路下,李仕山逐渐把餐饮做了起来,他说,7月份、8月份的时候,周末经常是人满爆棚,店里特色的柴火鸡、猪蹄子、风干兔这些菜都走得很俏,回头客更是络绎不绝。据李仕山介绍,他打算明年5月前把住宿全部装修完,并增加投入游乐园等娱乐设施,做吃喝玩乐一体化的田园综合体。


惹人垂涎的华丘草莓 摄影 张黎萍

李仕山算了一笔账,“草莓亩产1000斤,我种了6亩,均价15元每斤,基本上就有9万元;20亩的蔬菜,像海椒、番茄一斤能卖大概34元,亩产保守6000斤,一亩产值就是2万多。加上餐饮、茶坊、垂钓等收入,一年下来,除去人工等所有成本,每年收入100万是绰绰有余。最关键的是,像番茄、草莓一年能种几季,很多时间能让老乡们足不出户就在家门口务工,起码可以解决8个人的就业。”眉眉宇,掩饰不住的自豪与成就感写在他的脸上。


牟富玲正在草莓地里务工 摄影 张黎萍

通过产业转型实现增收致富的不止有李仕山家。牟富玲是李仕山的隔壁邻居,家里上有二老,下有三小,以前家里主要的收入就靠她老公打点零工和种土豆玉米卖,一年挣个一两万元,日子过得紧巴巴。“现在娃娃大一点了,我也能腾出手来,出来上班了,没想到家门口就找到了工作!”牟富玲一边摘着草莓一边介绍自己。


牟富玲在草莓地务工,其公公婆婆在家干些简单的农活 摄影 张黎萍

牟富玲的身旁,一大片大棚草莓红彤彤地惹人垂涎。“这片地就是李(仕)山家的,我现在就在这里打工,一天120块钱,旺季的时候,我还在他们家厨房帮忙,一个月3500元。好的年头,一年光我就能挣接近5万元。加上老公的收入,家里再卖点农特产品,一年下来,收入总共有个十来万元了。”说起自己现在的收入,牟富玲一脸喜悦,“现在日子好过了,前年我们还修了新房子,买了一个二手车,感觉多年的梦想正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醉美华丘村 摄影 高秀清

村里的五保户彭光友也是其中一个。彭光友以前长期有痛风病,没有什么劳动力,而且经常犯病,生活主要靠政府补贴和打点轻松的零工,一年收入可能有个万把块钱。如果痛风病多犯几次,一年的收入就打水漂了。自从开始到草莓地务工以后,一年轻轻松松的就能挣个一万五了。现在的彭光友精神越加焕发,不仅生活改善了,病也好多了,还自个到县上、成都去转了转,说是要潇洒走一回。

呷尔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安邦表示,在乡村振兴的带动下,过去深藏在大山里“沉睡”的农田、农房等资源被“唤醒”,种加销游娱一体化发展,让农民从“收一季”到“季季收”,有效拓宽了老百姓的致富渠道。


基地大楼 供图 九龙县委宣传部

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乡村美带动旅游旺,休闲农业、康养保健等产业快速发展,并不断打开乡村发展新空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2018年以来,九龙县始终以产业振兴为引领,引进龙头企业——四川中康源医药有限公司落户华丘村,建成中藏药材科研中心和白芍种植示范基地,以打造全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示范县为目标,以中藏药"科研引领-研发试种-规模推广"创新发展为着力点和突破点,努力走出了一条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路子。


正在药材基地务工的当地老百姓 摄影 张黎萍

同年,该公司在九龙投资新成立润德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从事中药材种植、科研技术推广,目前已初步构建"1个研发中心+N个种植基地及种植大户"的中藏药产业发展格局,辐射全县5个乡镇30余个村发展中藏药种植,培育种植基地4500余亩,群众年租金收入达200余万元,带动就近就业1000余人,人均务工月收入1500元以上,有效助推了产业发展,富民增收。


11月的华丘村药材基地 摄影 张黎萍

产业旺带动生活美。11月,已是川西高原的初冬时节了。一脸慈祥的华丘村老阿妈泽仁布迟正悠闲地坐在润德中藏药材研发中心的院坝里晒着太阳,看见有媒体来访,十分高兴,竟主动讲起了自己家的故事。

泽仁布迟讲到,林孟兰是她女儿,因为得了肾病,手术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原来经济还不错的家庭顿时陷入了困境。在其女儿生病后的日子里,家里的地就全靠女婿一个人种,种地之余,还要在外打工挣钱养家养读书的娃娃,自己又帮不上忙,真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泽仁布迟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 摄影 张黎萍

“多亏国家的政策好,原来把我们纳入了精准贫困户和低保户,每个月都能领2000多块钱,政府还给我们买了医疗保险,让我们看病都不愁了。”泽仁布迟如是说,“现在,药材公司成立后,我女儿也可以到这里来打工了,工作轻松,又能补贴家用,一年挣个一万多元也比较轻松,不用那么苦自己的身体,加上女婿的收入,日子越来越好了。”

说起家里的变化,泽仁布迟滔滔不绝。据她讲,政府还给林孟兰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每个月都有400块钱领。“现在啥子都好了,吃的、穿的、用的,啥子都有了,公路修到家门口了,水电都通了。现在,我们精神也好了,女儿病都好多了!真是谢天谢地,我们已经很满足了,再不要求能再好过了!感谢共产党啊!”年迈的泽仁布迟说起这些幸福生活,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一脸真诚和幸福。


王德云接受采访 摄影 李雪晴

同样是因病致贫的华丘村三组居民王德云,因为孩子两岁时患上了重病做了肾切除手术,花了家里30多万元。现在因为担心孩子的病复发,两夫妻都不敢到外面打工,其妻子就在县城租房子带孩子读书,王德云就在药材基地里打工,农闲时也去周边打点零工。用他的话说:“钱虽然少挣了,但是守在孩子身边,心里踏实。药材基地的存在,是我们家的依靠!”


王德云家山下的药材基地 摄影 张黎萍

望着山下的药材基地,王德云淡淡一笑,“这个药材基地得益于国家的脱贫攻坚政策,得益于党的乡村振兴政策,得益于青白江的对口帮扶支持,你们看到的,现在村子的基础设施更完善了,乡村更美了。我想,这不仅对我个人,对大家都是再好不过的事情,有稳定的土地流转费,有稳定的务工所得,将来还有集体的分红,我相信更好的日子还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