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四川省乡村振兴局logo

“差一块钱,凭啥他是贫困户?”脱贫如何精准识别

日期:2019-04-29 来源: 半月谈
分享到:

就差一块钱 凭啥他是贫困户? 

  导读

  今年是决胜脱贫攻坚关键之年,贫困地区正在紧锣密鼓推进扶贫大计。近期,半月谈记者在贵州省部分贫困县、极贫乡采访了解到,精准扶贫进入“啃硬骨头”阶段,各地“埋头拉车”的同时还应“四下打量”,看看前方的愿景怎么才能落实好,看看“临界户”、非贫困户是不是也要帮一帮,还得回头看看扶上马的群众是不是又摔了下来?唯有眼光周密,才能把脱贫攻坚这幅长卷绣成让群众真正满意的“细密画”。 

  精准识别“左右看”:“1块钱困惑”仍存在

  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基础,直接关乎脱贫成效。由于区域条件不同、发展态势有别,国家统一制定的识别标准在地方如果只是简单套用,难免会加剧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临界户”之间的矛盾。

  贵州一极贫乡干部接受采访时表示,参加扶贫工作几年来颇有感触的一点是:贫困户识别固然有标准,但过于死板的“严格执行”往往会带来“1块钱困惑”——“就差1块钱,凭啥他是贫困户”是扶贫干部面对许多“临界户”要反复解释的问题。

  “其实贫困户与‘临界户’、非贫困户有时区别并不明显,精准识别没有简单方案,恰恰要辅以多方面的参照,让‘简单问题复杂化’。”该干部说。

  可能的矛盾还不止于此。正如另一位基层干部所言,有的贫困户是因为懒惰、不思进取而致贫,为求“全面脱贫”,政府只能选择硬着头皮为这些贫困户“兜底”,如此安排常常招来村民调侃“懒人偏有懒福,勤人累断肋骨”。不少干部认为,部分地区扶贫政策仍存在“吊高胃口”的情况,因“福利陷阱”激化的贫困户-非贫困户-干部之间的“三角矛盾”,值得重视。

  采访中,还有扶贫干部提到,当前有的爱心企业下乡扶贫,往往直接发钱,更容易激化村民之间的矛盾。“不患寡而患不均”一直是百姓信奉的道德准则,直接发钱既容易让没有得到慰问的人“眼红”,还会让人怀疑安排有“猫腻”,是不是背后有政府工作人员优亲厚友的动机?

  而另一方面,这样“简单粗暴”的扶贫方式,也容易滋生个别贫困户的“等靠要”思想,认为“馅饼总会有的”,不愿下力气靠自身努力脱贫。

  受访专家建议,在加强精准帮扶的同时,还应“左右兼顾”,加强对“临界户”的引导和扶持。精准识别固然要按政策办事,“挤水分”执行,还应加强村民评议、政策公开,并引入多元识别参考机制,综合多项指标予以判断。如毕节市实施的“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有没有读书郎),即是可推广的经验。

  扶贫产业“向前看”:长远眼光需落实

  阳春三月,贵州乌蒙山区满目郁郁葱葱。在毕节市一贫困乡的6000亩香葱基地,高山冷凉气候让地里的香葱长势喜人,山风吹拂,绿浪翻滚。

  “别看现在香葱产业发展旺,老百姓热情高,但大家的积极性是干部们不知做了多少工作才重新调动起来的。”该乡党委书记指着眼前连片的香葱地对半月谈记者说。

  据该干部回忆,2015年全乡曾瞄准辣椒作为致富项目,一下子规划了约3000亩,结果因为技术准备不足、品种选择也不合适,3000亩只种出一片失败的苦果。

  抚今追昔,这位书记感慨地说,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谋划产业一定要多“向前看”,对新项目需要的支撑条件给予足够的重视,否则空有热情没有收成,让百姓空耗大量资金精力不说,更寒了他们想给生活换个样的心。

  在贵州另一极贫乡,半月谈记者被一处看起来颇为现代化的养鸡场所吸引。走到近前才发现,养鸡场已然闲置,只有门上醒目的简介,还在向路人讲述自己依托中央扶贫专项资金近80万元得以兴建的“辉煌出身”。

  附近村民告诉半月谈记者,该养鸡场已经关门一年多,向贫困户承诺的利益分红也未能兑现。靠了村民的介绍,记者找到了养鸡场老板,得知养鸡场“夭折”的原因除了经营管理不善,更大的问题在于市场定位不准,销售渠道不畅,导致亏损严重。

  项目规划拍脑袋,项目上马拍胸脯,项目崩盘拍大腿……需要直面的是,如此“三拍”在关乎千万群众福祉的脱贫攻坚事业中同样存在。产业扶贫,是扶贫的正路,但不做好市场调研,不下功夫建章立制,不肯在技术与推广等支撑条件上用心思,长此以往,只能让“政府热心,百姓冷眼”一再复制。

  受访干部认为,扶贫产业规划,应加强系统布局,尤其在引进当地没有经验的新项目时,更要在市场、技术等多方面精准筹划保障措施,“向前看”既要为脱贫大局配备“望远镜”,也得为百姓生计配备“显微镜”。

  脱贫成效“回头看”:动态扶持是关键

  当前各地脱贫成效显著,但阶段性减贫并不能一劳永逸地绝对消除贫困。半月谈记者了解到,不少贫困户在政府的帮助下已顺利脱贫,可抵御风险的能力仍然比较弱,因灾、因病、因学返贫风险犹存。

  半月谈记者从贵州一基层干部处了解到,他所在乡一户刘姓贫困户原本2015年已经脱贫,但去年初不幸遭遇车祸,虽然捡回一条命,却背上了好几万元的医疗债务,因而返贫。该干部说,刘某的情况属于交通事故,不在新农合报销范围,几乎所有医疗费用都得自己承担,总金额对他们家来说不啻天文数字。

  毕节市一贫困镇镇长介绍,2018年全镇因病、因学新增贫困群众即达10户45人。“有一户村民有两个孩子读书,一个读的还是学费较高的民办大学,原本家庭就不富裕,孩子每年高额的学费让一家人生活压力更大了,今年被纳入贫困帮扶对象。”

  受访干部认为,返贫现象是脱贫攻坚中客观存在的情况,扶贫工作不能只顾“向前奔”,也要时时“回头看”,注意梳理因各种原因出现的返贫现象,及时纳入帮扶,并结合实际情况,因户施策。专家建议,鉴于基层贫困户识别是一个动态过程,应着手建立贫困地区减贫摘帽后生计情况监测机制,并以切实有针对性措施提高其抵御再次致贫风险的能力,以求减少意外返贫现象。

  记者:骆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