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四川省乡村振兴局logo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日期:2019-09-04 来源: 新华网四川频道(文字实录整理)
分享到:

四川是农业大省,是人口大省,也是革命老区,也是民族地区;四川是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也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四川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也是贫困县最多,以及深度贫困县最多的六个省份之一。大家知道,贫困是一个顽疾,深深地嵌入了人类社会,摆脱贫困一直是世世代代的共同梦想。

7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下,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川人民上下同心、众志成城向贫困顽疾宣战,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仗接着一仗打,取得了反贫困斗争的辉煌战果。从1984年我省召开对中国扶贫有重要影响的“秀山会议”,在全国率先启动经济开发式扶贫,到1994年的时候按照《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我们举行了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我们也创造了全国闻名的“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巴中精神。

1988年的时候我到了丹巴县的一个贫困乡去做科技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小组长,1994年的时候我是丹巴县的书记,当时作为县委书记也参加了在黔江召开的扶贫开发会议。回去以后,我写了一篇体会,就是用的“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这个题目。我长期在甘孜工作,应该说跟扶贫工作有紧密的联系,我是2016年调到脱贫攻坚办工作至今,所以我对脱贫攻坚的进程是比较熟悉的。这几十年,我们四川累计减贫2400多万人,成功跨越温饱不足、基本温饱、稳定温饱三个阶段,全省的老百姓从此告别了“缺衣少吃”的历史。这个成效在现在回顾起来,也是相当显著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了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脱贫攻坚十分牵挂,多次亲临四川视察指导、作出重要指示。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去年春节前夕,总书记深入大凉山腹地视察工作、看望慰问贫困群众,在成都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极大增强了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的决心和信心。

这些年,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标准,集结各方面力量,调动各方面资源,下足“绣花”功夫,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问题发起最强总攻,取得决定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2016-2018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对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四川连续三年被列为综合评价好的省份之一。简单归纳一下,突出成就主要体现为“四个最”。

一是减贫的进度历史上最快。我省打出“3+10+N”组合拳,层层组建双组长制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层层签订了脱贫攻坚的责任书,持续发力啃“硬骨头”、打攻坚战,加快了脱贫进程。2013年底,我们全省贫困县是88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25万、贫困村11501个,贫困发生率9.6%。到2018年底,贫困县减少到38个,贫困村减少到1782个,贫困人口减少到71万,贫困发生率下降到了1.1%。年均减贫110万人以上,是2001年至2010年第一个十年扶贫纲要实施期间平均脱贫人数70万的1.57倍,打破了以往新标准实施后减贫人数逐年递减的格局。今年底,全省除凉山州以外的其余20个市(州)的贫困县将全部摘帽,特别是藏区所有的贫困县将实现摘帽。再过一年时间,我省就将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实现千百年的梦想,这将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扶贫史上一件具有标志性、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这是第一个“最”。

二是脱贫成效历史上最好。我省坚持扶真贫、真扶贫、脱真贫,分类指导、精准帮扶。“两不愁三保障”总体实现,严格对照现行扶贫标准,因人因户落实“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今年6到8月,在全省开展了全覆盖、拉网式的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全省累计303万贫困人口依靠产业和就地产业务工脱贫,99.1万名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每年400万人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资助,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自付比例控制在10%以内,118万贫困人口实现了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期间,我们将完成136万贫困人口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39.7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危房改造,275万贫困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

深度贫困堡垒加速攻克。大家知道,我省深度贫困地区主要是在三州,藏区的两个州,加上凉山州,都属于全国“三区三州”。这三个州的贫困程度相当深,贫困攻克的难度是相当大,但是这两年一个是解决了钱的问题,三年来,扶贫资金超过200亿。第二是解决了帮扶的人的问题,从全省选派5700多名干部实行“一县一队”综合帮扶工作。通过持续帮扶,藏区彝区整体性贫困得到有效缓解,经济社会发生历史性巨变,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116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36.4万人,藏区贫困发生率从25.4%下降至8%。

贫困地区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瞄准脱贫发展瓶颈问题,新改建农村公路12.3万公里,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改薄”1227万平方米,对7568个贫困村实施电网改造,11308个贫困村通光纤,有效解决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用电难等问题,有效破解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矛盾,贫困地区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穷有自然条件限制的原因,也有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我们帮扶既要解决客观的条件,还要对贫困群众进行主观上的改造,通过主观的改造,我们希望实现真正的、根本上的拔穷根。这几年我们开展了大量的探索增强内生动力的工作,比如探索推广了“村民积分制管理”“劳动收入奖励计划”等扶贫扶志模式,开展了“脱贫攻坚奖”“脱贫榜样”评树活动,引导带动贫困群众不仅从物质贫困中“走出来”,更从精神贫困中“站起来”。

三是帮扶力量历史上最强。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强政治保证。全面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一把手”高位推动,“一盘棋”狠抓落实,形成“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五级书记一起抓”的脱贫攻坚格局。清华书记前一段时间搞脱贫攻坚大排查,专门安排时间,对“两不愁三保障”大排查的问卷设计以及通知都逐字逐句地修改,亲力亲为,率先垂范,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各行业部门分战线组织推动,人大、政协、纪委、军队、民主党派、工商联等积极参与。

全面加强社会扶贫动员,推动广东、浙江两省17个市61个县与我省68个贫困县建立结对关系,23个中央单位和370个省级单位开展定点扶贫,7.5万户民企和商协会参与“万企帮万村”行动,结对帮扶数量全国第一。精准选派党员干部到贫困地区挂职帮扶、驻村扶贫,为88个贫困县选派1名挂职扶贫副书记,全省11501个贫困村每村实现“五个一”帮扶、20户以上贫困户的非贫困村实现“三个一”帮扶全覆盖,全省5.9万多名驻村帮扶干部常年扎根基层。这样强大的组织动员力前所未有,彰显了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这样强劲的帮扶力量历史空前,有效锻炼了党员干部,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四是制度体系历史上最优。坚持法治化、制度化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对象识别上,建立脱贫攻坚大数据信息化平台,实施动态监测、动态管理。资金投入上,创新建立了财政金融互动机制、涉农资金整合投入机制,近年来,共投入中、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27亿元,若干扶贫专项共投入各类资金5000亿元。脱贫退出上,分县、村、户明确了脱贫退出的标准和程序,引入了第三方评估机制。稳定脱贫上,农村扶贫与农村低保制度实现“两线合一”,创新构建起扶贫产品销售体系,全国首创“四川扶贫”公益标识,率先对脱贫对象定期开展“回头看、回头帮”。

监督考核上,颁布实施全国首部贯彻精准扶贫理念的地方性法规——《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建立了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制度、民主党派监督制度,制定了脱贫攻坚“1+3”考核办法,深入开展了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这一整套系统化、严密化的制度体系,有力保证了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措施落实、政策落实,有效解决了贫困对象“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确保了扶贫成效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

四川脱贫攻坚是全国的一个缩影,刚才我向媒体朋友介绍了70年来我省脱贫攻坚的成效。借这个机会我跟大家说一下,我们最近召开了“红军走过的地方脱贫攻坚座谈会”,将红军在川走过的有脱贫攻坚任务的市县的做法汇编了一个册子,叫《弘扬长征精神 决战脱贫攻坚》,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告慰红军将士,献给奋斗在扶贫战线上的同志们。目前,打赢脱贫攻坚战进入最后冲刺的关键阶段,我们将牢记初心使命,继承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我的发布到此。谢谢大家。